著與着怎分別?原來都源自這個字

  形容穿衣,有人寫作「穿著」,有人則認為「穿着」才對,也有認為兩個字相通,到底哪個才對?

  「着」與「著」的分別,在「香港小學習字表」平台上有精簡的解釋。「香港小學習字表」是根據教育局《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指引而設的中文字學習網上平台。

  根據指引,「着」與「著」分別有多個用法。    

  「着」可用作穿着、着陸、着眼、着筆、着落,以及着人前來領取等;而「著」則用於著名、著述、名著、巨著等。

  有趣的是,不論「着」與「著」,原來都來自「箸」。這個「箸」字,解作「筷子」。由於古時筷子多用竹造,故「箸」字從「竹」。

  根據資料,「箸」被當作「着」或「著」用,這個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在《荀子·王霸》中有「箸仁義」,就是「着重仁義」的意思。

  「箸」變「著」,據記載是上面的「竹」演變成「艸」,因小篆的「竹」和「艸」寫法十分相似。

  至於「着」字,則是由「著」字再演變而來,將「竹」、「耂」連合起來,成了現在的寫法。

  延伸閱讀:「䅺青」與「標青」   

 

「威水」還是「媁水」?

  說別人的成就,我們會用「威水」來形容。「威水」其實不是這樣寫的,本字是怎樣的呢?

  根據官方媒體解釋,「威水」正寫是「媁(音威)水」。

  「媁」,《廣韵》中指「媁,於非切。美也。」這個字是一個生僻字,在北方已失傳,在粵語中繼續使用,尤其在粵西一帶,老一輩會用「媁」來表示美麗、漂亮。例如將漂亮的衣服稱為「媁衫」、「媁褲」。形容女子長得美,則說她「生得好媁。」

  這個字很少單獨使用...

揚州炒飯原是皇帝吃的?

  香港人喜歡吃的「揚州炒飯」,是用雞蛋、蝦仁、叉燒等食材烹調而成的美味炒飯。揚州炒飯遠近馳名,它的由來有什麼特別呢?

  這道美食的由來有幾個版本,其中一個,相傳是隋煬帝南巡江都(今揚州)時,命人煮他喜歡吃的「碎金飯」,就是雞蛋炒飯,從此揚州人便把金色的雞蛋炒飯稱為「揚州炒飯」。

  也有另一個傳說,揚州炒飯出自民間。早在春秋時期,揚州古運河邗溝上的船民,喜歡用雞蛋炒飯。當時人們會把中午的剩飯留到晚上,加入一兩隻雞蛋...

咸豐年嘅事 是什麼事?

  如果說到一些陳年舊事,廣東話會說「咸豐年嘅事啦」。   這句話其實話中有話,表示「不提也罷」。究竟咸豐年發生甚麼事,令後人會不願再提呢?

  清朝皇帝咸豐1850至1861年在位,這段時間廣東一帶發生了不少事件。例如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創立太平天國;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1860年更是簽訂不平等條約,將九龍割讓予英國。

  所以,咸豐年這段時間對廣東人來說有很多不好的回憶,不提也罷。因此,後來廣東人說起不堪回首的往事時,...

「走佬」為甚麼又叫「着草」?

  形容要逃難,會說「走佬」,加一點黑社會風塵味道的,會說「着草」。着草,又寫作「著草」,究竟為甚麼與逃難有關?

  「着」有穿的意思,「草」就是指草鞋。在古時,人們多不穿鞋,只有遠行時才會穿草鞋,因此穿草鞋,就有離鄉別井的意思了。

  草鞋在中國起源很早,在西周遺址中就有草鞋實物,古代俠客、隱士也以穿草鞋為豪:「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風雨任平生。」可見在古時,穿草鞋與離家、遠征有關。

  慢慢演變下來,原本豪俠穿草...

逃難為甚麼叫「走佬」?

  電視劇裏,當黑道中人犯了事,會說一句「快點走佬」。意思就是要一走了之、逃難的意思。為甚麼逃難又叫「走佬」?

  走佬的原詞,在清代《清稗類鈔·會黨類·三十六誓 》有載:「兄弟患難之時,無銀走路,必要相幫,錢銀水腳,無論多少。如有不念親情者,五雷誅滅。」當中「無銀走路」意思就是指無錢逃跑的意思。

  走路,後人取成音,就成「走佬」了。

  延伸閱讀:「走鬼」點樣走?

「著衫」原來古文已有?

  穿衣服,廣東話又可說成「著衫」。不過,代表穿上的「著」字,原來並不是廣東人才說的方言,它其實早在漢朝時代已有。

  漢代《樂府詩集·木蘭詩》中說:「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這首著名的木蘭詩中,描述木蘭脫去戰時軍袍、穿上舊日衣服的場景,當中的「著」,就是「著衫」的意思了。

  元代馬彥良的《一枝花·春雨》也有這個字:「穿一領布衣,著一對布履。」此處的「著」就是「穿著」或「穿上」。

  不過如今普通話口語中,較少用...

「廿」為甚麼這樣寫?

  我們寫「二十」,為甚麼又可以寫成「廿」?

  中文大學的網上「漢語多功能字庫」就有精簡的解釋。

  甲骨文由兩個「十」字合併成「廿」,本義就是「二十」。《說文》:「廿,二十并也。古文省。」也就是說,甲骨文「廿」為兩個「十」相連,又或可以寫成「卄」。甲骨文「廿」用作數詞,指二十,《甲骨文合集》曾經出現過:「廿牛」、「入廿」,指貢納了二十(塊龜甲...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歇後語「閻羅王」與鬼有關嗎?

  中國人最忌諱談死,與閻羅王有關的歇後語,是不是也大都與「死」有關?不是呢。   倒是由「死亡」帶出來的幽默話語,聽到會令人會心微笑的,這裏介紹兩個「閻羅王」有關的歇後語。

  「閻羅王探病」,你會聯想到甚麼?

  常聽到有人臨終前,會看到「牛鬼蛇神」帶他們走,也聽說過「閻羅王報到」。

  所以,當病人聽到閻羅王來了,便覺得自己已無藥可救很就便會死去。

  於是,就有「閻羅王探病——問你死未」這個歇後語了,這個用法引申到生仔,意思是當到了一個非常惡劣的環境,看你還可以怎應對?...

「成吉思汗打仔」結果怎樣?

  成吉思汗是歷史上大蒙古國的可汗(最高領袖),那麼「成吉思汗打仔」有甚麼特別意思呢?

  這句俗語與成吉思汗父子的故事其實沒有關係,與「可汗」這個稱呼有關。

  可汗又稱「大汗」,有人就把可汗的兒子叫作「小可汗」。

  成吉思汗打仔,就是大汗打小汗,粵語就是「大汗耷細汗」了。

  「大汗耷細汗」就是形象化地形容天氣太熱,整個人都被汗水沾滿了。

  漸漸地,當形容天氣炎熱汗流浹背的情景時,就會...

猜歇後語:細佬哥剃頭

  現代的年輕人都喜歡到理髮店,因為專業理髮師必定有水準,必能「剪個靚髮」。   不過,舊社會的孩子一聽到去髮廊,就會聞之色變,甚至「扯大嗓門」哭,那是為甚麼呢?

  舊社會的家庭,大都是三餐不計、窮苦不堪,當然沒有餘錢去「剪個靚髮」了,去理髮店唯一要做的,就是被老師傅「剃光頭」。

  頭髮刮個光,就不會生頭蝨,也不用經常洗頭和剪髮,又衛生又省錢。

  還有,那時代的理髮老師傅只有一把大頭刀,刀片用舊了不甚靈光,剃頭其實就是用力「推光」、「磨光」,絕對不是享受的。...

「無牙婆穿針」是怎樣的情景?

  以前社會比較窮困,一般家庭,母親負責縫縫補補是家常事。以往做縫紉穿針後,不像現代人用剪刀去剪線頭,而是習慣用牙咬斷線頭,成為上一代的集體回憶。

  不過想像一下:若沒有牙的老婆婆,如何咬斷針線?

  答案當然是咬不斷了。咬不斷,就是「唔咬線」了。

  「唔咬線」也是粵劇界的用語,特別指那些粵劇的演唱者「走音跑調」、「唔食線」、音準不對等。

  所以,當指別人唱歌「走音」時,就會說「無牙婆穿針——唔咬線」了。

  延伸閱讀:「三姑六婆」指甚麼人? 

「阿崩養貓」結果是?

  常聽媽媽對不聽話的孩子說:「阿崩叫狗,愈叫愈走」,指的就是叫孩子這樣做,孩子偏要往相反的意思去做,讓媽媽不得要領。

  「阿崩叫狗,愈叫愈走」這句歇後語我們之前已說過了,想了解更多的話,可以回顧一下阿崩叫狗 愈叫愈走這個歇後語 。

  阿崩叫狗,狗愈走的話,那麼,若果阿崩轉養貓,會變成怎樣?

  阿崩是指缺門牙或兔唇的人,當他叫「狗」時,因發音不正,讀成「走」,狗兒聽了就遠走了。

  愛狗如命的阿崩無計可施,轉改養貓,...

「賣布唔帶尺」下一句是甚麼?

  賣布商販開鋪做生意,當客人前來買布時,都會用硬尺、軟尺來量度,按匹數定價而售。   但如果賣布商販根本沒有量度工具,如何做生意呢?

  我們在市場買東西時都怕被人「呃秤」(指商人做生意的時候不老實,以欺騙的手段交易),如果布販根本沒有備尺,只憑口說多少匹而定價格,就有存心欺騙客人的嫌疑了。

  沒有備尺而「不量」度布匹,諧音就是「不良」了。因此,「賣布唔帶尺」的後半句就是「存心不良」了。

  延伸閱讀:「半夜食黃瓜」是甚麼味道?

「茅坑裏扔石頭」會有甚麼後果?

  廣東話歇後語,不但很幽默,而且常常能形象化地展示場景,令人一聽就會心微笑。

  「茅坑裏扔石頭」就很形象地展示了場景,只要稍加想像,就能會意到當中的意思。

  把石頭用力投入一桶水中時,石頭就會激起水花,還會濺出來沾濕身。如果那不是一桶水而是茅坑的話,激出來的就不是水了,而是「激起公糞」。

  套用在生活中,就有「茅坑裏扔石頭——激起公憤」的意思了。

  延伸閱讀:周瑜打黃蓋:一...

夏至是「去衰運」最佳時機?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這天有不少禁忌,一些命理師更會大造文章,說哪個生肖將去掉衰運迎來好運等等。為甚麼「夏至」會與運氣拉上關係?

  《漢學堂經解》所集崔靈恩《三禮義宗》:「夏至為中者,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之至極,二以明陰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刻,陽氣一向被譽為正氣,陽氣旺盛就是正氣集聚最多,若這天多吸陽氣的話,便能驅走霉氣,迎接好運來臨。

  為了得到好運,有些地方會有「夏...

「啞子」有多少歇後語?

  啞子,就是啞巴,即不能說話的人。不能說話的話,所有感覺都不能說出來,只有自己承受,當中的酸甜苦辣的確不好受。

  不知是否因為這樣,有關「啞子」的歇後語有不少。

  首先,大家最熟悉的,當然是「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意思就是吃了超苦的黃蓮,想大喊出來卻做不到,當中的苦味只有自己才知道。

  「啞子彈琴」的歇後語又是甚麼呢?啞子彈琴,彈得好與不好他自己聽不到,比喻人光會批評別人、卻看不到自己錯處的人。

  「...

「半夜雞啼」有甚麼特別?

  半夜三更,又未到天曉時分,卻有公雞在啼叫,為甚麼呢?

  成語有一句「半夜雞叫」,源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指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逃亡至函谷關的典故。當時規定雞鳴時關門才會開啟,可那時未到雞鳴時分,孟嘗君因為出關心切,命人扮雞鳴叫,結果騙到守衛開門、成功出關。後人便以「半夜雞叫」形容突然發生,且不太好的事情。

  「半夜雞啼」還有一句歇後語。這個歇後語的...

「北角過啲」是甚麼地方?

  住在北角的話,應該會聽過老一輩或街坊說過這句話:「北角過啲」,聽得懂的人準能會心微笑。

  為甚麼?要讀懂句話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北角的地形:若以北角站為北角的中心點,過一點會是哪一處?

  北角下一個站就是鰂魚涌站了。

  昔日在鰂魚涌英皇道921-927號(今麗池大廈所在地),即曾經的七姊妹泳灘,有一處極為繁華的地方,即是當時富豪雲集的「麗池夜總會」。

  那年代,大家都慣說麗池夜總會為「...

「陳年中草藥」是怎麼模樣的?

  廣東人經常用中藥或草藥來調理身體,也從中衍生出不同的生活用語。

  例如廣東人常說「山草藥」,下一句大家便知道是「噏得就噏」,意思指有人大嘴巴,不經思考故亂說話,很容易惹禍。

  那麼,「陳年中草藥」大家又想到甚麼呢?

  草藥經高溫煎煮就會熬爛,成為草藥渣。如果放置日久,陳年的中草藥渣更會更發霉發爛,因此衍生出「陳年中草藥——發爛渣」的說法。

  發爛渣是甚麼意思?...

「一個酸梅兩個核」會變成怎樣?

  一個酸梅只有一個核,如果有兩個核,這個酸梅會是怎樣的?

  酸梅是大眾都會吃到的食物。一個酸梅原本只有一顆大大的核,若果遇到兩個核,就表示這顆酸梅已經變得不一樣,比喻事物已變了質,與以往的變得不一樣了。

  所以,「一個酸梅兩個核」的歇後語就是「今時唔同往日」了。

    老一輩的娛樂記者與明星的交往,就是「今時唔同往日」的寫照。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電...

「太陽底下喝老酒」與小動物有關?

  由於受到太平洋附近的強颱風影響,香港開始進入酷熱天氣。如果想降溫,相信大家都會喝一杯冰涼的飲品;但如果愛酒人士,想在太陽底下喝老酒,又會是甚麼感覺?這句話背後,竟然也與一種小動物有關係?

  天時暑熱,大家一定都會避開戶外活動;如果要在室外長時間逗留,難免會被太陽曬得發熱。

  如果在此刻,有人再遞上一杯老酒,讓你品嘗一下,這肯定就有如歇後語「太陽底下喝老酒」一樣。

  「太陽底下喝老酒」的感覺是怎樣的?身體外面已經曬得火熱;再喝上一杯老酒,就連身體內都非常滾燙,所以這句話就是要表達——...

歇後語「平洲奶媽」原來為搵食?

   要知道這個歇後語的後半句是甚麼,先要知道哪裏是平洲。

  平洲位於佛山市南海區東部,毗鄰港澳,地處廣州、佛山交匯地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水陸交通十分方便,有直航香港客貨港口,以今天的角度來說是一個發展潛力雄厚的地方。

  可數十年前的平洲,是一個比較窮困的地方,當地婦女沒工作做,多到鄰近的廣州的有錢人家當保姆(奶媽)賺錢養家。

  不過,當年平洲的婦女到廣...

歇後語「潮州二胡」後半句是甚麼?

  廣東話歇後語的最大特色就是幽默有趣,令到抽象的概念得以「落地」。   而這句「潮州二胡」,一聽之下未必知道當中的意義,但原來背後的含義讓人忍俊。

  二胡是潮州最常見的傳統樂器之一,其聲音低沉哀怨,夾雜「依呀依呀」的音韻,風格獨特。

  不少人認為二胡拉出來的音韻,好像順德話的「自己顧自己」(順德音:gi²² gi⁵⁵ gu³³ gi²² gi⁵⁵)。於是,就有一句歇後語:「潮州二胡——自己顧自己」了。

  延伸閱讀:「欺山莫欺水」下一句鮮為人知...

歇後語「十月蔗頭」後半句是甚麼?

  農曆十月,時逢金秋,是農家收穫的黃金時間,一些有關農業的歇後語都與這個時候有關,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容易就記住了,例如,「十月芥菜——起心」、「十月茭笋——黑心」等。

  不過,這些都不是太正面的歇後語或形容詞,而「十月蔗頭」則是例外,你知道是甚麼嗎?

  想一下甘蔗到了十月會是怎樣的狀態?甘蔗到了十月份,是生長得最好的時候,這個時候的甘蔗都非常甜美。因此,廣東人都喜歡以甘蔗來祝福喜事,例如新人結婚、新居入伙等,因為它的歇後語就是「十月蔗頭——甜到漏」了。

  延伸閱...

半夜食黃瓜

  半夜食黃瓜是甚麼滋味?   黄瓜,即廣東人常吃的青瓜,是一種味道清淡的菜蔬,很有去水腫瘦身的效果,是減肥人士的最愛。

  黃瓜外形長長圓圓的,頭和尾的樣子幾乎一樣,瓜頭和瓜尾的觸感都很相似。

  因為相似,於是慢慢便生成了一句歇後語:謎面是「半夜食黃瓜」,你能猜到謎底嗎?

  沒錯,既然半夜摸吃黃瓜,當然看不清也分不到黃瓜的頭和尾了,因此歇後語就是「唔知頭唔知尾」了。

  到今天,「唔知頭唔知尾」多用以比喻搞不清楚事情的...

吂食五月糉 襖袍毋入甕

  廣東人有一句話:「未食五月糉,寒衣無入櫳」,客家話也有一句相近的諺語,大家又知道嗎? 

  那就是「吂(音忙)食五月糉,襖袍毋入甕」了。

  在農耕社會,端午節前後,是冷與熱的分界線,端午節前若是天氣變熱的話,老人家都勸說不要收起冬天衣服,因為天氣有可能還是會寒冷的;待真正吃過五月糉,天氣才真的漸漸變得炎熱,厚衣服和棉襖就要收藏起來了。

  

 

「疊滘扒龍船」 下一句是甚麼?

  今天是端午節,讓我們說一下扒龍船的有趣諺語。

  以扒龍船的傳統來說,佛山疊滘村已有500年歷史。不單歷史久遠,而且還承傳一種特有的扒龍舟「特技」:長長的龍舟在村內河道狹窄的「L」型或「C」型轉彎位上,能夠一次過輕易駛過,絕不用慢駛移就彎位,就像賽車「漂移」一樣快。

  疊滘村扒龍船,最早出現在清代客籍疊滘教學先生易瑞瑜撰寫的《疊滘十馨》「七龍競...

四月八,龍船透底挖

  這句話是廣東民間諺語,就是說從農曆四月初八開始,各村民把龍船起出來,為端午節龍舟下水作準備。

  龍船為甚麼要「透底挖」?這與端午節的第一個傳統習俗--「起龍」有關。

  廣東地區水系發達、河網密布,龍舟競渡的風俗已有上千年歷史。為了保護龍舟免受潮濕天氣或蟲蛀等影響,會把龍舟深埋在河床泥土下,利用減少龍舟木與空氣的接觸,達到保護的效果。

  每年四月初八,就是村民從河底挖出來的日子了。為了隆重其...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