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8-10
說到油紙傘,會想到甚麼?是白娘子與許仙的初見?或是煙雨瀰漫的江南?油紙傘曾是古人擋雨遮風的必需品,亦是典禮用具,因此衍生出獨特的傘文化。
隨着現代雨具的普及,油紙傘製作技藝亦有失傳危機,四川、浙江等地的油紙傘製作技藝陸續被列入非遺。由生活用品變為藝術品,油紙傘「撑起」的不僅是民族傳承,更是美麗的中國風景。
祈福和辟邪 油紙傘還有這些功能?
中國製傘歷史已經超過兩千年,最早的傘面是以獸皮、絲綢等製成,東漢之後出現紙質傘,唐宋時期已出現油紙傘,其取材於天然,純手工製作,用竹條做傘骨,刷桐油來防水,工藝十分繁瑣。
製作一把油紙傘,要經過削傘架、裱傘面、繪花、上油等幾十、上百道工序,道道都是細活。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工匠,做一把傘可能也要半個月之久。
油紙傘不僅是古人遮風擋雨的必需品,亦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竹子製成的傘骨寓意節節高升,傘展開的圓形寓意團圓、美滿。在一些地方,油紙傘被用在婚禮等喜慶場合,寓意「有子」的祝福。还有民間傳說認為,塗上紅色桐油的傘可以驅鬼,因此油紙傘也被賦予了消災辟邪、保佑平安的功能。
不過,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隨着鋼骨尼龍布傘逐漸普及,油紙傘逐漸淡出市場,製作技藝亦面臨失傳。四川、浙江等多地的油紙傘製作技藝,陸續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川瀘州分水鎮的油紙傘,已有400多年歷史,當地的油紙傘製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遺。分水油紙傘以瀘州盛產的桐油、楠竹、皮紙等製作,共有90多道工序,製成的油紙傘牢固耐用,據說可以在5級大風中使用而不變形,反復展開、收攏3,000多次而不會損壞。
傳承人直播製傘成網紅 宣傳油紙傘文化
非遺傳承人畢六福等老匠人,堅守傳統工藝的同時,在油紙傘的色彩、圖案、形狀上大膽創新,融入潮流審美元素。「升級」後的分水油紙傘廠,每年可以賣出超過10萬把油紙傘,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也幫助當地30多個家庭成功擺脫貧困。
浙江杭州市富陽區,盛產竹木,富陽紙傘源於清末民初,擁有獨特工藝:製作傘架的「夾片工藝」、製作傘面的「芳香油漆」,其製作技藝被列為浙江省級非遺。
非遺傳承人聞士善,出身傘匠之家,不忍見到油紙傘失傳而踏上復興傳承的道路。他在繼承古法之餘,尋求創新突破,將市面上72道普通油紙傘工序改成106道,做出的紙傘更為精美、耐用。
為宣傳傘文化,聞士善2018年開始在短視頻平台上載製傘影片,結果一炮而紅,如今已擁有百萬粉絲,甚至名揚海外,他所製作的油紙傘也打開了新的市場,每年都能賣出幾萬件。不過對於聞士善來說,生意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新方式,令更多年輕人了解、喜愛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