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9日

首屆「魯迅文學獎」評選揭曉

  1998年2月9日,首屆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魯迅文學獎」評選揭曉。當中《老屋小記》等6篇作品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父親是個兵》等10篇作品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錦州之戀》等15篇(部)作品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認識老舍》等5篇文章獲全國優秀理論評論獎,《華茲華斯抒情詩選》等5部作品獲全國優秀文學翻譯彩虹獎。

  魯迅文學獎是為鼓勵中國當代文學創作和寫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發展而設立的。其中包括每兩年評選一次的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全國優秀詩歌獎、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全國優秀理論評論獎、全國優秀文學翻譯彩虹獎等7個單項獎。每4年評選一次魯迅文學獎大獎,是全國性的重要文學獎項。

  根據評獎方案,魯迅文學獎各單項獎每兩年評選一次,首次評獎從1997年開始,評選1995至1996年間的作品。這項工作當時得到了文學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各單項獎的評獎委員會分別聘請文學界有聲望的作家、理論家、評論家、編輯家約15-20人組成。當年的評委會認為,這些獲獎作品在思想上、藝術上均達到一定水準,宏觀地體現了1995-1996年中國文學7個門類取得的進展和成就。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自古以來,中國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所以也有人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是一個農諺,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成活率高,生長快。

  這句農諺沒有文獻出處,但《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即是此時種植樹木成活率高,適宜植樹。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漢語拼音方案

1958年2月11日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實施

2024-02-10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中尼外交

1971年2月10日

中國與尼日利亞建交

2024-02-09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東方之冠

2010年2月8日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東方之冠」竣工

2024-02-07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中哥建交

1980年2月7日

中國與哥倫比亞建交

2024-02-06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