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千日好 花無百日紅 早時不算計 過後一場空

  人生總會遭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與磨難,很難一帆風順,古人雲「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英雄自古多磨難,就好像花朵一般,怎能永遠燦爛奪目?這話也比喻好景不長或友情難以持久。

  這句話出自元·楊文奎《兒女團圓》楔子,原句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早時不算計,過後一場空。」

  中國歷史中不少風雲人物的人生也起伏不定,有些早年得志,但因種種原因晚年落泊。這裏談談《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家族的沉浮。

  曹雪芹生於清朝,其祖先曾被金軍俘虜,亦被金人賞識,封為大官。到了清順治期間,曹氏家族繼續為朝廷效力。曹雪芹的曾祖父也由王府護衛升任為內廷二等侍衛。其妻孫氏是康熙帝的奶媽,因此受到康熙的特別照顧與寵信。後曾祖父被任命為江寧織造,負責主管採辦皇室江南地區的絲綢,並監視南方各級官吏。

  祖父曹寅也歷任蘇州織造、後又繼任江寧織造和兩淮巡鹽御史。曹寅是著名的藏書家、刻書家、美食家,精通詩詞、戲曲和書法。此時,曹氏家族極為顯赫,康熙6次南巡,有4次由曹寅負責接駕。曹寅二女均被選為皇妃。但就因這個關係,曹寅晚年負債累累,虧空公家白銀數萬兩,但幾次彈劾都不被康熙批准。

  康熙駕崩後,雍正即位。受政治鬥爭牽連,曹家逐漸失寵沒落,及後更遭抄家。抄家之後,曹雪芹隨着全家遷回京師居住。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

  曾經顯赫的曹氏大族,縱使經歷改朝換代,仍然屹立不倒,然而「富不過三代」,曹雪芹祖父曹寅雖琴棋書畫樣樣皆能,但卻做出虧空公款之事,令家道中落。從曹家經歷中可以看出,早年不做好打算,不努力做好事的話,將來一場空,印證了「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兩句之說。

相關標籤

閻王易見 小鬼難纏

  「閻王易見,小鬼難纏。」是說,有時候地位更高者或許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歡刁難別人。

  這句話出自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閻王好見,小鬼難當,旁邊若有人幫襯,敲敲邊鼓,用一個錢,可得兩錢之益。」

  這個說法套用在現實中,「閻王」就是用來指代大人物或負責人,「小鬼」則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時直接與大人物對話,或許更好溝通,辦事效率也高;反倒是無名小卒更喜歡刁難人,往...

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古代農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為甚麼呢?

  傳統上,清明節的天氣,預示一年的農耕,是人們十分重視的重要節氣。

  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諺語,就是「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意思是清明這天如果放晴的話,就預示整年作物豐收、牲畜興旺;相反,清明節下雨的話,各種果樹和作物,產量品質便受到很大的傷害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

  形容不幸事接連發生,廣東俗語有:「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個形容詞原來有一個典故的。

  這句話見於馮夢龍《醒世恆言》:「這等苦楚,分明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意思是屋頂已經破掉,偏偏遇上連日下雨,夜晚還下個不停;此外,船隻已經較預定的航行時間晚了,偏偏又遇上逆風,令航行變得更慢。真是禍不單行。  

  

耳聽三分虛 眼見未為真

  西方有句說話:Seeing is believing ,跟中方話語「眼見為實」意思相同,但大儒學家孔子卻有「耳聽三分虛,眼見未為真」的說法,究竟那種說法孰優孰劣? 

  孔子的說法與他跟弟子的一次經歷相關聯。話說孔子曾經與幾名弟子困於陳、蔡之間,已經七天沒有東西吃了。

  後來弟子顏回從人家那裡討來一些大米煮飯。當米飯快熟時,孔子路過廚房,遠遠看見顏回竟用自己的手抓取鍋中的飯吃。孔子思考片刻,故意裝作沒有看見。 

  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說:「我夢到祖先了,...

又要馬兒好 又要馬兒不吃草

  這是一句諺語,意思是要求馬兒長得健壯,但又希望馬兒少吃草料,比喻有人吹毛求疵,要求過高卻又吝於付出,這個比喻,原來來自一個有趣的故事。

  清.霽園主人《夜譚隨錄.卷一一.鐵公雞》:「濟南某富翁,擁資數十萬,性慳吝,居積取嬴……鄉人號為鐵公雞,謂其一毛不拔也。年近五旬,無子,議納妾,價欲極廉,而人欲至美,媒笑曰:『翁所謂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也。』」 

  這個故事,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話說有位濟南富翁, 十分吝嗇,快張50歲了,但...

馬善被人騎

  「馬善被人騎」或許你未聽過,但上一句你肯定耳熟能詳,上一句就是「人善被人欺」。善良的人就會被欺負,和善的馬匹就會被人騎,這是否表示我們做人不應如此善良呢?

  有些長輩會如此教導年幼的孩子:「人善被人欺,若有人欺負你,一定要拼命鬥到底,否則對方就會變本加厲。」事實上,有些性格強悍的人,會特意找一些和善的人去欺負。誠實善良的人似乎一直在吃虧,處處受人制約。

  然而,做人還是應該有一顆善良的心,對着一些強硬的人,表現上也可強硬一些;即便真的被欺負,也不應懷...

在邦無怨 在家無怨

  這句話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這句之前的兩句諺語,說出來之後,大家一定耳熟能詳。

  《論語.顏淵第十二章》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孔子學生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一個人待人接物要嚴肅認真對待,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不論在朝在野,都不輕易發牢騷。」

  大儒學家孔子所倡導的,就是「待...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端午節的習俗,除了吃糉子划龍舟外,還有插艾,古時便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詞。

  這句話最早見於南朝《荊楚歲時記》(南朝梁):「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宋朝《東京夢華錄》:「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艾草等,士庶家釘艾人於門上。」

  清朝《燕京歲時記》:「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祥。」

  艾有去袪濕毒、邪氣之效,古時...

半夜食黃瓜

  半夜食黃瓜是甚麼滋味?   黄瓜,即廣東人常吃的青瓜,是一種味道清淡的菜蔬,很有去水腫瘦身的效果,是減肥人士的最愛。

  黃瓜外形長長圓圓的,頭和尾的樣子幾乎一樣,瓜頭和瓜尾的觸感都很相似。

  因為相似,於是慢慢便生成了一句歇後語:謎面是「半夜食黃瓜」,你能猜到謎底嗎?

  沒錯,既然半夜摸吃黃瓜,當然看不清也分不到黃瓜的頭和尾了,因此歇後語就是「唔知頭唔知尾」了。

  到今天,「唔知頭唔知尾」多用以比喻搞不清楚事情的...

「蜜汁」與「炒雞」

   「蜜汁」加「炒雞」,你們正在點菜嗎?不是!正在打手機短訊!

   「蜜汁」和「炒雞」都是近年流行的網絡用語。網絡用語有一種特色,便是使用諧音,令一些詞語變得更有趣。「蜜汁」和「炒雞」便是其中兩個例子。

   「炒雞」以普通話讀出,就是「超級」的諧音;「蜜汁」就是「迷之」的諧音。

   網絡上有人會用「炒雞喜歡」的字眼,意思就是「超級喜歡」,表示自己極為喜愛的意思...

割韮菜

   「割韮菜」是內地用語,主要用在中國股市裏。「韮菜」就是散戶,被大戶舞高弄低後,金錢已被「割掉」,類似廣東話的「割禾青」、「劏羊牯」、「劏水魚」等。然而,背後意思又不盡相同。

   先理解「韮菜」的特性。「韮菜」是一種堅韌的植物,農夫拿刀切斷菜葉,不多久又會再長出來,然後又被農夫收割。種得好的韮菜,一年可以割四、五茬。

   股市的本質是「大起大落」。「大起大落」循環不斷,散戶就像田裏的韮菜,不停被大戶舞高弄低,不斷被收割。要避免當「韮菜」,就必須培養獨立見解,人棄我取,才...

暖男

   「暖男」是一個網絡流行語,其源起與近年韓風「歐巴」(韓語,女生稱呼較自己年長的男生為哥哥)有關。「暖男」是指那些能給女生溫暖、安全感、正能量的男人。

  女生的擇偶條件,一般包括高大威猛、富有、具正義感、責任心等;但隨時代變遷,女生要求男生不再單純於有錢有地位,還要令人感到「溫暖幸福」。「暖男」也就應運而生。

  「暖男」是指那些顧家、懂得照顧伴侶、愛護家人,以及信任可靠的人。

  對女性而言,「暖男」是細心體貼,明白女生的想法,關注女生的點點滴滴,...

躺平

  躺平(或躺平主義)這詞彙近年在網絡上十分流行。不論是小市民,還是文化人,都喜歡用上這詞彙來形容新一代年青人的思想和行為。

  「躺平」這詞彙的興起,有說是源自2021年網絡一則名為《躺平即是正義》的貼文,樓主寫道:「我厭惡那種一輩子為了鋼筋水泥和『傳統的家庭觀念』,人不應該如此勞累……」。這則文章認為人不應該追逐俗世的價值觀,太疲累並不值得。

  從字面看,「躺平」就是「癱倒在地,不再渴求成功」的意思,是一種與世無爭、不...

光棍

  「光棍」這用語,對香港人而言一點都不陌生,人人都知道就是「單身一族」的意思。原來這個詞彙早在元朝已有,最初泛指流氓、無賴,甚麼呢?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這諺語中的「光棍佬」,便是騙子的意思。古時民間一直稱無賴、流氓一類人物為「光棍」。在《元曲選·殺狗勸夫》楔子中有:「卻信着這兩個光棍,搬壞了俺一家兒也。」明清兩代,「光棍」成為官方對流氓的通稱,《大清律》中則有「光棍例」,用來處置流氓罪。

  「光棍」代指單身的用法,最早也...

給力

   「給力」 是一個網絡文化用語,有人誤以為是集合、給予力量的意思,但實際上「給力」是一個形容詞,指厲害、強勁的意思,例如形容一個人很「給力」,即指他很勁,做起事來很有效率。

  「給力」一詞源於日本動畫《搞笑漫畫日和》(普通話版),其後在2010年世界盃討論球隊表現時,被中國多次引用,如「西班牙太給力了」,從而開始流行起來。

  在實際使用時,也可加一個否定語,如「不給力」,表示某個事件或某個人帶給自己一種很失望的感覺。如這部電腦很「不給力」,即指那部電腦效能差,表現未如...

520

  今天5月20日,不少年輕男女都像過情人節一樣慶祝,「520」是怎麼來的呢?   

  普通話中,「520」的發音和「我愛你」類似,於是在網絡上開始流行起來。

  中國各地方言又怎麼說「我愛你」呢?

  上海話:吾老歡喜儂額;寧波話:阿拉臘月子福啊儂;南京話:吾對你蠻有意思滴;重慶話:我只有愣個喜歡你了;開封話:俺就是相中你了;河南話:俺楞中你了;山東話:俺喜憨嫩;山西話:額待見你;合...

吸睛

  在網絡上或日常用語,我們都不難看到「吸睛」這個形容詞,形容人的打扮或事物很吸引,例如那輛最新型號的紅色跑車十分「吸睛」。

  「吸睛」或「搶眼」的英文都是eye-catching或eye catcher,一些能抓住眼球的東西或人物,必然是美麗或特別,「吸」引眼「睛」的關注。

  「吸睛」,就像香港以往慣用的「搶眼」,不過,「搶眼」比較口語化,書面語上,有人會用「吸引眼球」來代替,都是用來比喻很吸引的意思。現代年青人都愛用...

樓主與板主

  現代人喜歡在網絡討論區討論話題或發帖文,發帖文的人叫做板主或樓主,原來板主叫法來自香港,樓主的叫法則來自內地。

  樓主是網絡用語,是內地討論區對發帖人的稱呼。因為發帖人所發的帖文處最頂,有其他人回覆的話,就像建成一層一層樓,所以將最頂的發帖人叫做樓主。

  在香港討論區中,一般稱發帖的人為「板主」,但在兩地互動下,發帖人的稱呼已漸趨模糊,大家亦傾向以「樓主」替代。

  樓主的漢語拼音是「Lou Zhu」,所以有...

GG = 完蛋了?!

  「GG」是女孩子英文名字GiGi的縮寫嗎?非也!它是流行的網絡用語,代表「完蛋了!」奇怪是完蛋是Game Over,縮寫理應是「GO」,為何是「GG」?

  「GG」其實原是「Good Game」的縮寫。起源於電競比賽。對戰後,一方明顯勝出,敗方就會打出「GG」,意為「即使輸了,也是一場好對戰」,稱讚對方「Good Game」,有風度地表示認輸。

  不過,大眾卻誤會成了「Game Over」,漸漸約定俗成解作「完蛋了」。內地、台灣廣為採用「GG」一詞...

網紅與網美

  上網已經成為日常生活必須的一部分。由學習、開會以致預訂物品、點餐等,都離不開網絡。「網紅」應運而生,「網美」也隨之出現。

  「網紅」即是網絡紅人,亦即KOL (Key Opinion Leader),是指因網絡而出名的人物,他們可以是借某事件而爆紅,又或者是透過經營自己的社交網站或影音網站,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由於透過互聯網,能接觸世界各地的觀眾,瀏覽人數不少,知名度大增,成為「網絡紅人」。成為「網紅」,就好像名人一樣...

旺角為何叫Mongkok?

  旺角是九龍繁盛區域之一,每天車水馬龍,行人肩摩轂擊,配上「旺」這個字最貼切不過,但在近一百年前,旺角仍叫舊有稱呼「芒角」,而其英文名亦一直叫Mongkok,而非Wongkok。

  古時的旺角,一點也不旺,更有芒草叢生,像一隻牛角伸入海,故稱為芒角咀,附近的村落便稱為芒角村。根據《新安縣誌》所載,早期的香港,芒角村以客家人居住為主,約有200人聚居,村民以種菜(西洋菜、通菜)、種花、養雞、養豬為生。

  1860年代,九龍半島被割讓給英國,芒角村村民於是將所種的蔬菜、花朵、家...

二百五

  說人「二百五」,就是嘲諷別人蠢,不會動腦袋。這個詞在不少地方都流行。而吳語、客家話也長期流行它的變體「兩百五」。現時,全國普遍都懂「二百五」這個方言,但你又知道它的來歴嗎?

  據說戰國時期,齊國大臣們嫉妒蘇秦,派刺客殺了他。齊王誓要捉拿刺客報仇,謊稱蘇秦是內奸,表示要以千兩黃金獎賞除掉這內奸之功臣。結果有四人自稱是刺客,請齊王各賞他們二百五十兩黃金,齊王就將這四個「二百五」斬了。

  另外一個說法,古時五百兩銀子稱為「一封」,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半封」諧音「半瘋」...

打牙祭

  「打牙祭」乃四川方言,原本是四川人祭祀財神(或稱土地神)的習俗,後來泛指吃肉或豐盛的菜餚。「打牙祭」有甚麼故事呢?

  《犍為縣誌·風俗》記載:「工商業家月以初二、十六兩日肉食二次,名為打牙祭,已成為各家普遍之習慣。」四川商人傳統每逢月初及月中都以雞、豬、魚等肉類祭拜土地神,祈求保佑自己生意興隆,客似雲來。拜祭過後,上上下下自然要大吃一頓,「祭」自己的牙齒,於是便有了生動貼切的「打牙祭」之說。

   以前肉價十分昂...

四川話:龜兒子

  「你龜兒子最近去哪裏了呢?老子好久都沒有看到你了。」是四川話,是甚麼意思呢?

  又「你龜兒子」,又「老子」,看似很粗鄙的用語,但其實是不拘小節、豪邁奔放的四川人的習慣用語,意思是「你最近忙甚麼去了,我好久都沒有看到你,十分想念啊!」

  又例如這句:「今天老子去上網,啥子狗兒麻糖的人都有。」「啥子」是「甚麼」,「狗兒麻糖」就是「亂七八糟」的意思,完全展現出四川人的豪邁。

  四...

踅踅唸

  踅踅唸(se̍h-se̍h-liām,音類近:蛇蛇lam)是閩南語,意思是喋喋不休。近年不少人借用此詞彙,音譯而成「碎碎念」,並嵌入自己網誌的名稱內,例如有「朱媽媽的碎碎念」。

  閩南語的「踅踅唸」,一直重複嘮叼不停,說來說去都是說一樣的話。 如「你莫一直踅踅唸」,就是指「你不要一直嘮叨」。用廣東話的說法,就是「吟吟沉沉」或「咿咿哦哦」。

  近年網絡上多人用了「碎碎念」這詞,「碎」就是碎片、支離破碎的意思,加上「念」,就像在人耳邊嘀咕,如「朱媽媽的碎碎念」,就是朱媽媽在咿...

噪咖

   說到台灣美食,很多人會想起滷肉飯、牛肉麵、柯仔煎等。台灣人還十分喜歡「噪咖」,究竟是甚麼意思呢?

  「噪咖」(音:嘲卡),是閩南語,噪指灶頭,咖是腳的意思,二字合起來就是廚房。

  台灣人對「噪咖」十分重視。台灣東森電視台於2015年推出飲食節目「無敵A噪咖」,大受歡迎。自此,「噪咖」這個詞語在大眾媒體上備受推祟。「噪咖EBCbuzz台北媒體公司」更因而成立,推出節目內容不止飲食,更涉及文化、生...

你真虎!

  祝賀朋友身體健康,會以龍精虎猛來形容,不過,「虎」字並不只有強壯的意思,東北話便有「你真虎!」,意思是傻愣愣,沒頭沒腦的,跟老虎兇猛的形象恰恰相反。

  在東北話中,虎是指傻瓜、缺心眼,形容一個人天不怕地不怕,什麼事都敢幹。「你真虎!」是莽撞、不經思考地去幹,具有貶意。 

  然而,有些時候,東北話中的「你真虎!」卻有第二重含義。如爸爸爬上樹為小朋友解下被掛着的風箏,媽媽會說:「你虎啊?爬那麼高摔到咋整?」這裏的「你虎啊?」包含擔心,甚至驕傲的成份...

蛙是朵趙冷

  「從未怨過命,一生都打拼。蛙是朵趙冷!」這是電視劇《我來自潮州》主題曲的歌詞,最後一句:「蛙是朵趙冷」,是用潮州話唱出,即「我是潮州郎」。

  資料顯示,在香港的潮州人約有70至80萬人,一些潮州富豪如李嘉誠白手興家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蛙是朵趙冷」(我是潮州人)、「架己冷」(自己人)等潮州話,大家都可能略有所聞。

  《我來自潮州》這套電視劇,也是以當時亞洲電視主席林百欣的生平做藍本。林百欣原籍廣東省潮陽縣,以製衣業起家,後來涉足地...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