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2-23
縱觀整個冬奧歷史,不少比賽場館都十分亮眼,但要講到建設周期最短、建設難度最大、建設標準最高的項目,北京冬奧延慶賽區絕對榜上有名。整個賽區位於群山之中,地形陡峭而複雜,難能可貴的是所有設計和施工都踐行「綠色冬奧」理念,最終令場館和山水融為一體,體育與生態和諧共生。
北京冬奧|兩館一村 延慶賽區打造全球最佳冬奧場館
延慶賽區位於北京延慶區的小海坨山區,是北京冬奧雪上項目的重要場地。整個海坨山山體呈東南——西北走向,海拔差異較大令年平均氣温只有5℃左右,而且附近有多個水源,可以說,從地理環境到氣候條件,都非常適合打造國際一流的高山滑雪場。
賽區內建有「兩館一村」,兩館分別是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一村則指延慶冬奧村,另外還設有山地媒體中心等配套設施。
兩個場館建築各有亮點,其中被稱為「雪游龍」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是中國第一條雪車雪橇賽道,佔地約6萬平方米的場館依山而下,前後落差相當於47層樓高;賽場內有16個角度和傾斜度都不同的彎道,其中一條360度迴旋彎道更是亞洲唯一,更增添比賽的刺激程度。
因為雪道仿似燕子展翅而得名「雪飛燕」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擁有7條雪道,總長度達到21公里,山頂到山腳的垂直落差約在900米。這裏是中國第一條符合奧運標準的高山滑雪賽道,陡峭的坡度也讓這裏成為目前世界上難度最大的高山滑雪賽道之一。
再加上融合中國傳統山水文化,建成半開放院落的延慶冬奧村,這「兩館一村」成為了延慶海坨山的新地標。
延伸閱讀:北京冬奧|全球最難賽道之一 落差近千米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
北京冬奧|由零開始 延慶賽區場館建設是「摸石頭過河」
由於高山滑雪、雪車、雪橇運動在中國並不是十分流行,所以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設計和建造都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參考,賽區建設團隊需要從零起步,自己摸索。
例如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賽道混凝土澆築工程,因為是高速比賽,所以對競技性和安全性提出很高要求,半U型賽道必須保持光滑,達到毫米級的精準度。但全長1.9公里的半U型賽道有16個不同彎度,而且互相交錯,要一氣呵成完成澆築混凝土,難道實際上非常大。
為此,建設團隊需要進行科研攻關才能解決支架安裝、混凝土噴射上遇到的工程難題,他們同時還推進了一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的重點項目,就是掌握在複雜山地條件下,冬奧雪上場館設計、建造、運維關鍵技術。
最終,兩個場館建設不負眾望,高質量地完成設計目標,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而且都取得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的場地認證,完全符合奧運賽事標準。
延伸閱讀:北京冬奧|雪中游龍掀巨浪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上演冰雪F1
北京冬奧|共生共融 延慶賽區施工以保護生態為先
除了場館建築別樹一幟,延慶賽區在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節能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
為了貫徹「山林場館,生態冬奧」的總體規劃設計理念,賽區由從選址到科學評估,再到施工環節,都謹慎地將因場館和基建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賽區建築在2017年才開始動工,但賽區內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從2015年就已經開始,並延續至今。
在賽區動工前,建設團隊就將施工表面的原生土壤全部收集起來,待建設完畢后再全部原土覆蓋,所有珍貴樹木全部就地、遷地保護。
為了不影響小海陀山的景觀,當地還建有國內首條大坡度山嶺地下綜合管廊,區域內所有水、電、通訊設施都通過地下綜合管廊輸送,避免像傳統方式那樣依山鋪設,管線外露影響生態。而且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借鑒中國傳統山地民居的「幹闌」式做法,順着山坡谷地建設架空平台,既減少對山林環境的擾動,又可以在時候根據需要恢復地形原貌。
同時,延慶賽區還是100%使用清潔能源的綠色低碳賽區,場內電力主要由風電和太陽能提供,同時區內水資源可以實現全部收集處理後循環再用。
以山地新聞中心為例,本身是以土、石、木為材料,與大自然緊密結合的覆土建築,然後再在天窗上安裝光伏電池板,利用太陽能發電滿足用電需求,就變成一個超低能耗、近乎零碳排放的綠色場館。
不僅如此,賽區在賽後利用方面也進行了充分的考量,不會是「用完即棄」的面子工程,未來這裏會轉化成為滑雪場,冬奧村變身山地旅遊度假酒店,整體打造成面向大眾的滑雪公園。
整體來看,北京冬奧延慶賽區將中國傳統文化、建築創作與當代科技有機結合,不是在山林中起大樓,而是追求人工建造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融,是真真正正貼合奧運精神的「綠色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