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2-21
2021年,中國眾多的科學成就中,哪幾項最重要?12月20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評選並發布了本年度國內十大科技新聞,涉及航天、疫情、農業、計算機等各個範疇。這篇文章就帶你一一認識這些科學成就。
10大科學成就之1:「人造太陽」 創世界新紀錄
被稱為「人造太陽」的中國新一代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2021年5月28日創造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可重複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將1億攝氏度20秒的原紀錄延長了5倍。
「人造太陽」即是採用核聚變原理提供能量,有望成為未來人類解決能源及氣候問題的理想方案,但至今尚未攻克長期維持核聚變過程穩定受控的難題。目前「人造太陽」技術所能維持的穩定核聚變時間,只能以秒來計算。中國突破的新紀錄進一步證明核聚變能源的可行性,也為其邁向商用奠定物理和工程基礎。
10大科學成就之2:太空站長期有人駐留
今年4月,中國太空站核心艙成功發射;6月,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位航天員進入太空站並駐留3個月;10月,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位航天員成為太空站第二批訪客,駐留時間預計長達半年。至此,中國太空站開啟了有人長期駐留的時代,將來更有望迎接外國太空人。
延伸閱讀:中國太空站開啟新階段 長期有人駐留 將迎外國太空人
10大科學成就之3:「天問一號」著陸火星
5月15日凌晨,中國「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在經過296天的飛行之後,成功在火星上軟著陸,實現「繞、著、巡」中的第二步著陸。「天問一號」任務突破了多個關鍵技術,實現了中國首次地外行星著陸,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中又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里程碑。
火星車「祝融號」對火星展開巡視和探測,拍攝了探測器著陸點全景和火星的地形地貌,監測到火星上有四季和微風,幫助人類進一步認識火星。「天問一號」還傳回一張在距離火星220公里處拍攝到的火星圖像,捕捉到火星全貌,地貌亦清晰可見。
10大科學成就之4:發表新冠疫苗III期試驗結果領先全球
5月26日,《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發論文,總結分析了中國生物兩款新冠滅活疫苗的III期臨床試驗結果,對其有效性、安全性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兩款新冠滅活疫苗兩針接種后14天能形成有效保護,保護效力分別為72.8%和78.1%。這是全球首個正式發表的新冠滅活疫苗III期臨床試驗結果,也是中國新冠疫苗III期臨床試驗結果的首次發表。
10大科學成就之5:中國首次合成全人工澱粉
糧食不再需要耕種,而是在生產廠房中合成?這天方夜譚般的想像正在成為可能。9月24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科學團隊的論文,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刊發,該團隊成功實現由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從頭合成,意味着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澱粉,可以二氧化碳為原料,通過一系列生物與化學反應,通過工業工序而生產出來。
10大科學成就之6: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號」問世
5月10日,中國成功研製出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號」,其操縱的超導量子位元(內地稱比特)達到62個,目前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還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可程式設計的二維量子行走。
量子計算機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並行計算能力,有望通過特定算法在一些具有重大社會和經濟價值的問題方面,如密碼破譯、大數據、藥物分析等領域,相比經典計算機實現指數級別的加速。它也是目前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挑戰之一,已經成為歐美各發達國家競相角逐的焦點。
10大科學成就之7:「深海一號」能源站正式投產
中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台「深海一號」能源站6月底正式投產。
「深海一號」大氣田距海南三亞市東南150公里,是中國迄今自主發現的水深最深、勘探開發難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氣田。能源站的投用,標誌着中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能力從300米深水邁向1,500米超深水,所產天然氣預計每年向廣州、香港、海南等地穩定供氣30億立方米,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四分之一的民生用氣需求。
10大科學成就之8:觀測到迄今宇宙最高能量光子
5月17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公布,觀測並記錄到1,400萬億電子伏特(1.4PeV)的伽馬光子,這是人類迄今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有助於進一步解開宇宙線的奧秘。
宇宙線是來自宇宙空間的高能粒子流,其起源是一個前沿科學問題,以往觀測尚未發現銀河系內有將宇宙線加速到1PeV以上的天體,而這次的觀測突破了人類對銀河系粒子加速的傳統認知。
本次成果由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觀測並記錄,LHAASO位於四川省稻城縣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裝置,目前尚在建設中,這次的成果是基於已經建成的1/2規模探測裝置觀測到的。
10大科學成就之9:「嫦娥五號」帶回月壤 揭示月球演化史
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2020年底帶回珍貴的月壤樣本,針對部分月壤的首批科研成果2021年10月面世。科研人員透過一類新的月海玄武岩,證明月球直到20億年前仍然存在岩漿活動,比以往認知的岩漿活動時間延長了約8億年。這個數據填補了美國和前蘇聯月球採樣任務的空白,進一步還原月球演化歷史,體現了中國科研的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10大科學成就之10:「海斗一號」實現萬米深海考察
中國今年對馬里亞納海溝深淵展開科學考察,期間無人潛水器「海斗一號」取得世界級成果,最大下潛深度達10,908米,填補了當前國際上無人潛水器萬米科學考察應用的空白。
「海斗一號」是中國研發的自主遙控無人潛水器,既能大範圍自主巡航探測,又能即時定點精細觀測,還能夠通過所攜帶的機械手採集樣品。
「海斗一號」打破了多項無人潛水器的世界紀錄,包括最大下潛深度超過萬米,海底連續作業時間超過8小時,近海底航行距離超過了14公里等,在探尋目標物、探測海底地形地貌、實時影像直播等領域體現出明顯價值,是萬米深淵科學考察的有效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