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2-17
俗話說「冬至大過年」,中國人的冬至一直很有「儀式感」,除了祭祖、掃墓等傳統習俗之外,應節美食也必不可少。各地冬至飲食文化大不相同,廣東、香港等南方地區,大多會吃湯圓。中國各地的湯圓五花八門,而「寧波湯圓」尤為出名,甚至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道傳承千年的江南甜品,有甚麼特別之處?一起來看看~
成為冬至美食 寧波湯圓的美味密碼是甚麼?
湯圓是中國傳統美食,又稱「湯糰」、「湯團」、「浮圓子」、「浮元子」,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或「冬至圓」,寓意家庭和諧、團聚,年終圓滿、吉祥。不少中國南方城市有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各地湯圓各有特色,當中,來自浙江的寧波湯圓尤為出名。
寧波,可能是最會做糯米點心的地方之一,7,000年前,河姆渡人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種植水稻。俗語說,「寧波家家搗米做湯圓,知足常樂又一天。」據考證,寧波湯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朝,當時的寧波還叫做明州,明州人用黑芝麻、豬油和白砂糖做餡,以糯米粉包裹,搓成球,煮熟後食用,香甜可口,流行一時。這種糯米球在鍋裏煮的時候載浮載沉,因此湯圓最初被叫做「浮元子」。
寧波湯圓以香、甜、鮮、滑、糯聞名,中國烹飪大師林軍指出,其特別之處在於用料及製作工藝。傳統寧波湯圓,使用吊漿技法,以水磨粉製作湯圓皮,當地人選擇優質糯米,連米帶水放入石磨,磨成米漿,放入布袋,經過數小時的瀝乾,才會被製成糯米粉。與乾磨粉相比,水磨粉製成的湯圓皮口感更好,皮薄而滑,糯而不黏。
傳統寧波湯圓餡料以切碎的新鮮豬板油、綿白砂糖及炒香的黑芝麻拌勻搓成,這三種材料看似簡單,混合後發生奇妙反應,造就了獨到的甜香口感。
認識冬至美食 百年老店「缸鴨狗」:寧波湯圓的「代表」
創立於上世紀20年代的「缸鴨狗」湯圓,被視為寧波湯圓的代表,其湯圓製作技藝,於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缸鴨狗」原本是寧波老城隍廟門口的一個甜品檔攤,創始人江定發的母親應氏包得一手好湯圓,江定發的妻子告訴他,婆婆做的湯圓又大又甜,讓她覺得即使嫁入孤兒寡母的江家也不會吃苦,這啟發江定發在寧波城隍廟擺湯圓攤檔,逐漸有了名氣,傳承至今。店名就是來源於江定發小名「江阿狗」的寧波話諧音。
自1926年至今,缸鴨狗為幾代寧波人帶來甜蜜幸福的味道,也滿足了寧波人的家鄉情懷。從選材、浸泡、磨漿,到壓榨、制餡、包製,「缸鴨狗」的湯圓製作技藝一直有獨到的標準。即使現在進軍急凍湯圓市場,湯圓口味也早已不限於豬油芝麻,「阿狗六道」技藝卻一直傳承下去。
缸鴨狗研發總監林軍指,他們製作湯圓的配料有一個黃金法則,而且堅持手工製作,每個環節都要用心:皮餡比例要合適,搓湯圓時餡心必須居中,整顆要夠圓,搓好湯圓後,必須要水滾才下鍋,這樣煮出來的湯圓才會圓潤、白玉羊脂,符合團團圓圓的寓意。
用缸鴨狗現任掌舵人陳開河的話來說,那就是:只有用手搓出來的寧波湯圓才真正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