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0-22
作為世界物種最豐富的國度之一,中國瀕危動物保育受到關注。幾十年來,中國已建立各級自然保護地近1萬個,近日宣布正式設立首批5個國家公園,中國陸地上的重點保護動植物種類中,將有30%被納入保育範圍。保育升級的同時,大熊貓、黑頸鶴、藏羚羊等一批國寶級中國瀕危動物,迎來風險「降級」,數量明顯回升;曾經在野外消失的麋鹿等動物,亦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打通60個保護區 保育中國瀕危動物大熊貓
中國瀕危動物植物保育又「升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近日在雲南昆明召開,是聯合國首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召開的全球性會議。
中國在會議期間宣布,正式設立中國首批國家公園,包括三江源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福建武夷山國家公園等5個,總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200多個香港那麼大。
國家公園是對地區生態的整體保育,包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所在地區的典型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珍貴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在陸地上生活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中,有30%被納入國家公園的保育範圍,特別是大熊貓等「旗艦物種」。
延伸閱讀:中國最大自然保護區 相當於350個香港
針對單一保護區而言,可能會出現邊界重疊、管理責任不明、保育與發展衝突等情況,而國家公園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例,這個公園將原本屬於不同部門、不同地區的60多個自然保護區合在一起管理,令13個相對獨立的野外大熊貓種群連成一片,更有利於保育。
中國瀕危動物保育:國家公園將向公眾開放
中國於2016年啟動國家公園試點,包括10個試點區,在2020年由中科院牽頭進行評估,發現三江源、大熊貓等5個試點區比較成熟,保育成效顯著,成功處理一些保育與採礦、種植商業林的矛盾衝突,因此成為首批設立的國家公園。其餘試點區,將繼續完善管理機制,「成熟一個、設立一個」。
不少外國的國家公園都成為著名旅遊地點。中國的這5個國家公園會對公眾開放嗎?
據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唐小平介紹,國家公園將劃分為核心保護區、一般控制區,核心保護區不對公眾開放,一般控制區內將建設野外觀測點、科普基地等,對公眾開放,滿足大家親近自然的要求。
這些中國瀕危動物 受威脅等級下降
中國近幾十年來注重中國瀕危動物保育,成效顯著。大熊貓、藏羚羊、黑頸鶴等「國寶級」瀕危動物,都實現「降級」。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受威脅物種分為9個級別,依次是:滅絕(EX)、野外滅絕(EW)、極危(CR)、瀕危(EN)、易危(VU)、近危(NT)、無危(LC)、數據缺乏(DD)和未評估(NE)。
大熊貓、藏羚羊原本都是「瀕危」級別,現在分別降到「易危」、「近危」級別;黑頸鶴也從「易危」降到「近危」。據統計,經過幾十年保育,野外大熊貓種群數量已達到1,864隻,藏羚羊從幾萬隻增加到超過30萬隻,黑頸鶴從幾百隻增加到超過1萬隻。
麋鹿等曾在野外消失的中國瀕危動物,也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目前中國在北京南海子、江蘇大豐、湖北石首建立了三大麋鹿保護種群,麋鹿數量已突破8,000頭。
受益於嚴格的禁獵和保育措施,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從1980年代的180頭,回升至目前的約300頭。此前雲南野生亞洲象的「奇幻之旅」更被視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典範。
除了保護中國瀕危動物以外,中國還針對華蓋木、百山祖冷杉等120種珍稀野生植物進行搶救性保護,112種中國特有的珍惜瀕危野生植物,已成功回歸野外。
不過,中國瀕危動物「降級」並不代表動物們的生存不再受到威脅,保育之路還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