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票房領跑國慶檔 3大亮點詮釋抗美援朝精神

撰文︰言嘉庸

  在中國烈士紀念日(9月30日)上映的戰爭電影片《長津湖》,口碑及票房均領跑今年國慶檔。截至10月6日下午2時,《長津湖》在內地的總票房已達到27.6億人民幣(約33億港元),並打破國內多項影視記錄。而《長津湖》在香港上映日期定為11月11日。

  票房一路飆升的同時,《長津湖》相關話題在社交平台的熱度亦居高不下。到底這部片長近3小時、以「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為背景的影片,為何備受觀眾追捧,甚至被很多人看作「近年來最佳國產戰爭片」?

《長津湖》是2021年國慶檔期最重磅的影片,由北京博納影業集團有限公司、八一電影製片廠等聯合攝製。《長津湖》已排期於11月11日在香港上映。(圖片來源:官方劇照)

《長津湖》投資額逾15億 創造至少12項影史紀錄

  電影《長津湖》的成功,最少具備3大亮點。首先,電影由陳凱歌、徐克、林超賢三位重量級導演執導,吳京、易烊千璽領銜主演,投資額高達13億人民幣(約等於15.7億港元),同時也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片。該片講述71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與美軍在長津湖地區激烈交戰。在極端寒冷的環境下,中國志願軍奮勇殺敵,雖然付出巨大的傷亡,但最終扭轉戰場形勢。

  《長津湖》籌備5年之久,拍攝周期接近200天,動用的演職人員創下中國電影新紀錄。據該片出品人、總製片人于冬透露,《長津湖》拍攝團隊最多時有7,000多人,群眾演員累計超過7萬人,劇組招募了退休軍人、消防兵、武警來出演,另有有四、五十家全球特效公司參與,盡可能做到精益求精。

《長津湖》10月2日單日票房達4.27億元人民幣(約等於5.14億港元),打破《戰狼2》創下的中國影史戰爭片單日票房紀錄。《長津湖》(左圖)和《戰狼2》(右圖)的主演都是吳京。(圖片來源:官方劇照)

  《長津湖》在內地上映後不負眾望,首日票房即突破億元大關,拿下國慶檔首日票房冠軍,至今更打破至少12項中國影史記錄,包括中國影史劇情片單日票房紀錄、中國影史歷史片單日票房紀錄、中國影史國慶檔影片首映日場次紀錄等,後續展現的票房號召力仍後勁十足。

  口碑方面,該片在電影評論網站豆瓣網評分為7.6分(滿分10分),評價人數逾25萬人,給出四星及以上的人超過6成。由於影片整體氣勢宏偉,戰鬥細節表現豐富,有觀眾形容「場面非常震撼」,更有人稱讚這是「國產戰爭片天花板」。

  延伸閱讀:《長津湖》創票房神話 香港導演為何能拍好主旋律電影?

《長津湖》場面震撼,極具史詩感。于冬透露,整個拍攝幾乎沒有內景,全是外景拍攝。(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血戰、凍死、斷糧」 長津湖戰役感動觀眾

  透過影片,觀眾可以感受到長津湖戰役的殘酷與偉大。資料顯示,1950年10月底,長津湖地區遭遇50年不遇的嚴寒,白天氣溫亦只有零下20多攝氏度。為了趕在美軍到達之前在長津湖設伏,十幾萬穿着南方單薄棉衣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緊急奉命入朝。他們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山區作戰,爬冰臥雪幾近凍僵。除英勇戰死的英烈外,大量戰士凍死凍傷。

  由於物資供應極其困難,供志願軍充饑解渴的只有宛如石頭一般的凍馬鈴薯和漫山遍野的冰雪。這些情節在電影《長津湖》亦有體現。易烊千璽在片中飾演戰士伍萬里,其所在的隊伍在冰天雪地裏行軍,他因為太用力咬凍馬鈴薯,竟然咬崩牙。胡軍飾演的炮排排長雷睢生見狀,就將焐在懷內的土豆分給伍萬里。

   抗美援朝戰爭的交戰雙方力量懸殊,中國志願軍在極端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仍打敗了美軍王牌部隊陸戰第1師和步兵第7師,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的戰爭奇迹,提振了民族自信,這也是中國觀眾觀看電影《長津湖》時深受感動的地方。

因為物資貧乏,馬鈴薯成了戰場上的珍貴食物。但極端的低溫使馬鈴薯被凍得很僵硬,宛如一塊塊堅硬的石頭。圖為易烊千璽飾演的戰士伍萬里在雪地吃馬鈴薯。(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長津湖》體現家國敘事 警醒世人珍惜和平

  片中吳京飾演的伍千里想為家中的父母蓋新房,朱亞文飾演的梅生記掛教導家中的女兒算術,這些貼近生活的人物形象亦引發觀眾共鳴。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衛認為,《長津湖》展現了「家國敘事美學」,電影中的每位戰士都有對家的留戀和嚮往,家國敘事在這部電影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此外,不少人還被電影中的一句經典台詞所感動:「我們把該打的仗打了,我們的後輩就不用再打了。」吳京對此曾指出,「這是那些先烈們的心聲。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把它凝聚成電影,用這種方式銘記他們,銘記歷史。」

《長津湖》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片,同時詮釋了抗美援朝精神。(圖片來源:官方劇照)

  也有網民在觀影後留言稱:「電影結束後,等十幾分鐘沒彩蛋。走出電影院看到外面燈火非凡,高樓聳立。想來就是最好的彩蛋。」由此也能看出,電影《長津湖》成功地讓年輕人清晰了解到先烈的奉獻、犧牲和偉大,以及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的精神,同時也在警醒世人,珍惜和平年代。

  延伸閱讀:改編自民航奇迹 《中國機長》致敬平凡英雄

當代中國-影視時尚-金像獎2022-香港電影

金像獎2022|吳鎮宇6度提名與85歲謝賢爭影帝 《濁水漂流》呼聲高?

2022-07-12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百味中國

藕粉

哪吒2|重塑哪吒肉身為何用藕粉?哪裏的藕粉最好吃?

2025-02-26

旅遊風物

港鐵中環站《同萌社區》貓店長攝影展

跟着「貓店長」打卡9間香港老舖 細味舊社區人情味

2025-04-12

影視時尚

劉青雲再攀演技高峰 《爸爸》內斂詮釋獲封「從影最佳」

2025-04-20

百味中國

藕粉

哪吒2|重塑哪吒肉身為何用藕粉?哪裏的藕粉最好吃?

2025-02-26

旅遊風物

港鐵中環站《同萌社區》貓店長攝影展

跟着「貓店長」打卡9間香港老舖 細味舊社區人情味

2025-04-12

影視時尚

劉青雲再攀演技高峰 《爸爸》內斂詮釋獲封「從影最佳」

2025-04-20

百味中國

藕粉

哪吒2|重塑哪吒肉身為何用藕粉?哪裏的藕粉最好吃?

2025-02-26

旅遊風物

港鐵中環站《同萌社區》貓店長攝影展

跟着「貓店長」打卡9間香港老舖 細味舊社區人情味

2025-04-12

影視時尚

劉青雲再攀演技高峰 《爸爸》內斂詮釋獲封「從影最佳」

2025-04-20
編輯推薦
大阪世博中國館

大阪世博|四川率先辦活動周 重點展陳三星堆及大熊貓|走進中國館

2025-04-23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2022-06-29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2022-09-11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022-08-10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2022-05-25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2022-08-26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2022-08-31
1:40

烤鴨變「肯德鴨」?百年北京烤鴨怎樣創新傳承?

2022-08-19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2022-06-29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2022-09-11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022-08-10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2022-05-25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2022-08-26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2022-08-31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2025-02-07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025-01-30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025-01-16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2025-04-11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025-02-26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2025-02-18
3:15
啟德體育園

10個數字|一文看清啟德體育園亮點

2025-02-18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2025-02-07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025-01-30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025-01-16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2025-04-11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025-02-26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2025-02-18
小紅書中美對帳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中美民間大對帳 加速中國文化復興

2025-04-23
中國經濟
羅思義
羅思義

羅思義看中國經濟問題根源

2025-04-19
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談李光耀
楊榮文
楊榮文

楊榮文談李光耀:與人互動 先思考彼此權力關係

2025-04-18
「甩底」原來與吃有關?

  做人做事,最重要就是有交代、守信用。答應別人卻臨時失約,這種「甩底」的行為的確要不得。

  「甩底」,在廣東話當中有失約、失信於人的意思,原來這個說法與廣東的飲食文化有關。

  在古時,廣東人喜以瓦煲作煮食工具,特別是煮粥煮湯時便會用到。然而,瓦煲時間用得長了,煲底因長期受爐灶之火所燒,變得脆弱;重複使用後最終可能底部脫落,那麼原本在瓦煲中煮好的食物也因而傾倒出來,令原本餚煮的美食遭泡湯...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