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8-26
1973年8月26日,中國第一台每秒鐘運算100萬次的集成電路電腦在北京試製成功。
當天,北京大學、北京有線電廠和燃化部等單位傳來了一個令全國驚喜的消息,由他們聯合研製的中國第一台每秒鐘運算一百萬次的集成電路電腦試製成功。這是當代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成果,堪稱中國電腦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試製成功後,該台電腦再經過了3,000多小時的試算運轉,性能穩定,質量良好,達到了預定的設計要求,成為了當時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成果。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電腦發展日新月異,在研發上不斷有突破。2016年6月20日,在TOP500組織法蘭克福世界超算大會(ISC)上,國內第一台全部採用國產處理器構建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電腦系統登頂榜單之首,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台運算速度超過十億億次的超級電腦。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共中央一直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周恩來作《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號召。毛澤東在會議最後一天講話,號召全黨努力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為迅速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平而奮鬥,給予廣大科技工作者極大鼓舞。會後,全國迅速掀起了一股科學熱潮。在國家大力支持下,一眾科學技術工作者潛心鑽研科學知識和投入研發,當中亦包括了電腦的研製工作。
1952年,在華羅庚的領導下,夏培肅和閔乃大、王傳英組成了中國第一個電腦科研小組,開拓了中國電腦起步發展的道路。經過刻苦攻關,夏培肅於1958年負責設計研製了通用電子數字電腦107機,這是中國第一台自行研製的通用電子數字電腦,用事實和行動證明了當時中國人有能力研製出屬於自己的電腦,這亦被稱為是中國第一代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