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8-17
個人信息如何保護是近年內地熱烈討論的話題,尤其互聯網迅速發展後,普遍出現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企業不合理運用大數據等等問題,完成相關法律法規已是迫在眉睫。
8月17日,個人信息保護法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第3次審議,當中提到要進一步完善個人信息處理規則,尤其針對市面上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非法買賣個人信息,以及「大數據殺熟」等行為。
保護個人信息立法 嚴懲非法買賣行為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2020年10月公布,是中國第一次在法律層面上,定義對個人信息的保護與監管規定,希望建立起全方面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整個草案體現了對個人信息保護為主,又兼顧經濟社會生活的複雜性的立法思路,並且也借鑒了歐盟等外國的數據保護立法經驗。
而在三審議案中,草案進一步明確了處理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規定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具有明確、合理的目的,並應當與處理目的直接相關,採取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方式。收集個人信息,應當限於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範圍。
草案三審稿增加規定任何組織、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的個人信息。
草案更規定,企業利用個人信息進行自動化決策時,不得對個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不合理的差別待遇,也就是不得出現所謂「大數據殺熟」的行為。
個人信息若不受保護 將危害中國經濟發展
隨着中國互聯網高速發展,消費者在享受便捷服務的同時,也容易落入各種「陷阱」。公眾對過度收集用戶信息或者非法買賣、洩漏個人信息等應該不陌生,但其實「大數據殺熟」也是一個普遍存在、必須引起重視的現象。
「大數據殺熟」實質上是一種價格歧視,指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對粘性較高的熟客進行差別對待,同一樣服務或物品,舊客戶要付出比新客戶更高的價格。
這樣的行為在內地已經頻頻被曝光,從外賣到網約車,再到訂購機票、酒店,都可能遇上這種違規定價——當用戶多次使用app查看或購買同一事物,會發現價錢一次比一次高。
隨着客戶消費隱私被網絡平台摸清摸透,這樣「殺熟」的現象就愈來愈多,引發一眾消費者的反彈和抗議,也引來監管部門的重視。
目前,個人信息數據既是屬於企業的戰略資源,也是涉及到國家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資源。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意義其實不只是要保護「個人信息權益」或者「維護網絡生態」,更重要是保證數字經濟能夠健康發展。尤其是當數字經濟突飛猛進卻缺乏監管,就會出現各種亂象,甚至會因為某些企業或國家擁有數字主權,而出現「數據孤立主義」。
所以,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針對個人信息保護進行立法,是要保障大眾個人隱私的安全,同時也是在數據競爭的層面,指引數字經濟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
延伸閱讀:期待個人信息保護法為公眾生活築起更好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