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6-07
中國空軍現役機隊中,屬於第五代戰機的殲-20是不爭的王牌,但它尚未完全成熟,數量亦有限。相比之下,低調的殲-16已有四代半戰機的戰力,能承擔對空、對海、對地等不同任務,並且已大量投產,所以某程度上,殲-16才是現階段是中國空軍的真正主力。
殲-16多功能 配合空軍向攻防兼備轉型
殲-16戰機的問世,需從上世紀90代說起。
在改革開放後,中國國力增強,空軍也開始從國土防空向攻防兼備轉型,戰機多功能化成為急切之需。但中國的殲-7、殲-8,以及從俄羅斯引入的蘇-27戰機(包括中國自行組裝的殲-11A和國產化的殲-11B)較側重制空,而於1992年服役的國產飛豹戰機(殲轟-7)雖然有不俗的航程,又能向縱深海上和地面目標發動攻擊,惟自衛能力差,空中格鬥力弱,難以滿足新世紀空軍需要。
2000年,中國空軍再從俄羅斯引進蘇-30多功能戰機。這款與蘇-27同屬「側衛」家族的四代多功能戰機,假想敵是美國的F-15E,其加盟令中國空軍(海軍航空兵亦有引進)實力有跨躍式發展;它也成為解放軍在21世紀頭十年的空中王牌。
不過在使用過程中,解放軍還是發現蘇-30存在電子系統、機載雷達等方面的不足之處,而且戰機單靠進口難免受制於人,於是當局決定自行研發一款更先進多功能戰機,這就是後來的殲-16。事實上,中國也是在踏入新世紀後,才具備研發新一代多功能戰機的實力。
殲-16雷達航電先進 具四代半戰機實力
殲-16於2013年3月首飛,2016年正式服役,翌年在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公開亮相。它屬於雙引擎(國產渦扇-10B引擎)、雙座設計,全長21.95米,最大起飛重量36噸,極速2.4馬赫(時速近3,000公里),作戰半徑1,850公里,從中國沿海出發足以覆蓋東海和南海大部份地區。
殲-16有12個武器掛點,乎可以掛載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現役所有類型機載武器,既能進行空中格鬥,更擅於打擊地面目標和對海反艦,是不容置疑的空中多面手。
延伸閱讀:殲-16 雷霆萬鈞刺雲霄
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載彈量高達12噸,甚至比解放軍現役的轟-6系列轟炸機還要大。
此外,殲-16的外型和「側衛」家族其他戰機,特別是同屬多功能戰機的蘇-30大同小異,故一些報道認為它是蘇-30仿製品。惟內地很多軍事專家都指出,殲-16裝備最先進的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紅外光電搜索系統和數碼化飛控系統,有出色的超視距作戰能力,部分技術更源自最先進的第五代戰機殲-20,整體實力已達到四代半戰機的水平。
殲-16技術成熟造價低 已生產逾200架
專家稱,在目標探測距離、目標跟踨、火力控制、導彈制導等方面,殲-16都遠勝蘇-30,兩者外型相似,但實力卻不能同日而語。
事實上,中國軍工雖然很多方面都曾以俄為師,但時至今日,中國航電和雷達水平早已青出於藍,局部技術更領先俄國10至20年。
另一方面,雖然殲-16達到四代半戰機水平,但它沒有隱身能力,仍不是五代戰機的對手,而中國在殲-16首飛之前兩年,第五代戰機殲-20就已經上天,有軍迷因此質疑殲-16還是否有價值。
對此有分析認為,殲-20雖然已服役,但它走在科技前沿,一些技術尚未完全成熟,且配套的渦扇-15引擎遲遲未推出,所以殲-20目前產量有限。而中國對研發和使用四代戰機駕輕就熟,殲-16在各方面都接近盡善盡美,且造價更低、更有條件量產。據報道,殲-16至2021年初已生產了超過200架,最少是殲-20的3至5倍,數量上有絕對優勢。
正因如此,殲-20隱形戰機現階段或只擔任戰略和奇襲的角色,不會輕易出手,而在可能發生的局部戰爭,或是日常的戰備任務中,殲-16才是中國空軍的真正主力。即使日後殲-20大量生產,殲-16也會繼繼成中國空軍「高低配搭」的中堅力量。
延伸閱讀:中國軍事王牌「殲-20」 真正超俄趕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