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0-11-03
自中國關係友好發展逾42年,仍然有一些包袱未能解決。2020年是「九一八事變」 89周年。1931年,日本制訂《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鼓吹對中國東北「採取軍事行動」,由此展開侵略中國東北的計劃。1931年9月18日夜晚,日本的關東軍在瀋陽柳條湖附近,炸毀了南滿鐵路的一段,誣稱鐵路被中國破壞,向中國東北軍的駐守地和瀋陽城發動進攻,史稱「九一八事變」。當時的國民政府對日本的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結果整個東北近百萬平方公里土地和3,000萬同胞,陷入日寇鐵蹄之下。抗日戰爭期間,鄧小平和劉伯承領導的八路軍129師,活躍在最前線,成為抗日敵後戰場上力量之一。
鄧小平啟示了中日關係發展前瞻
新中國成立後,中日關係經歷20多年的冰封時期,1972年9月,兩國邦交正常化,共同發表《中日聯合聲明》,規定雙方將就簽訂和平條約進行談判。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談判從1974年11月開始,一直是在鄧小平領導和主持下進行的,當時他就指出:「中日關係不從比較高的政治角度來考慮是不行的。」
鄧小平重視中日關係友好發展
鄧之後雖在1976年被打倒,但一年多後再次恢復領導職務後,除全力推動改革開放外,亦力促中日友好條約的簽成。據統計,鄧小平自1977年至1990年完全卸去領導職務的14年間,共會見日本政要、經濟文化、民間等訪華團97次、兩次訪日、6次為中日友好題詞,由此看到他對中日關係的重視。
1978年10月下旬,鄧小平出訪日本,參加交換中日和約批准儀式,這是二戰後第一次踏上日本國土的中國領導人,他還會見了裕仁天皇,表示兩國要永遠和平友好下去。
鄧小平多次強調,爭取比較長期的和平是可能的,國際形勢趨向緩和是總的趨勢;中日和平友好是基石之一。
共建雙贏局面 長遠友好的中日關係
鄧小平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日關係,「兩國有近兩千年的友好交往歷史,其中最多有一百年的路程走得不好,這同兩千年相比隻是一小段。」「坦率地說,日本是世界上欠中國帳最多的國家,中日建交時,中國並沒有因此提出戰爭賠償的要求。中日是兩個偉大的國家,又是近鄰,從兩國人民的長遠利益考慮,我們作出了不要賠償的決策。」鄧小平指出,從歷史角度看,日本應該為中國發展做更多的事情。
當然中日之間並不是沒有任何問題,「比如釣魚島問題、大陸架問題。這樣的問題,現在不要牽進去,可以擺在一邊,以後從容地討論,慢慢地商量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辦法。」 鄧小平認為中日政府把這個問題避開是比較明智的。「放一下不要緊,放10年也沒有關係。」但他曾尖銳指出日本的教科書問題、參拜靖國神社問題,是給中國出了很大難題。他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提醒日本領導人要避免出現這樣那樣的政治問題。
鄧小平說看中日關係,不糾纏在過去,向前看,從歷史的長遠眼光來看問題,是大德大化。但不代表國人可以忘記歷史,忘記日本人侵華對中國人造成何等悲慘的傷害,熟讀歷史,才可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