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2-25
元宵節又到了,作為春節的收官之日,元宵節絕對是節慶煙火熄滅前最後的一剎燦爛。自古有說「過春節,閙元宵」。元宵是大眾瘋狂歡欣的節日,比初一、初二以尊敬神明和長輩的氣氛有很明顯的不同。廣府地區元宵節有賞燈、猜燈謎、吃甜湯圓的習俗,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另一些地區吃的卻是有咸味的湯圓,材料還別具特色。吃之外,有的會公然「偷」青菜,名目多樣展示數百年來的村子活力。
咸湯圓 沒有甜餡但有鮮肉配海鮮湯
元宵佳節,香港人必吃的就是湯圓,取其團團圓圓的意思。粵港澳大灣區中廣府地區吃的湯圓,用糯米粉、沾米粉和水搓成皮,內裏包着不同的甜食材料,有白糖、片糖、芝麻、豆沙、棗泥、核桃仁等,放進大鍋煮滾,加片糖和薑作湯,成為美味的甜點,吃後有一家人一年順景甜密,團團圓圓之意。
而粵港澳大灣區的一些地區,特別是客家惠州、東莞,以及江門恩平,所吃的湯圓卻是咸味的,製法與所用的材料與甜湯圓大不相同。東莞人俗稱湯圓為「咸丸」,外皮同樣用糯米粉和水製成粉圓,但不會加入餡料,只簡單搓成圓狀。巧妙的地方就在湯底。東莞人會在湯裏加入很多佐料,有大白菜、咸臘腸、魷魚、五花肉等熬成湯,再把湯圓放進湯裏,直至湯圓浮起。
不同地區的咸湯圓湯底都有點不同。江門恩平人除了加入東莞人所用的材料外,還加入大量的海鮮作為材料,有鮮蠔、鯪魚餅、魚丸、臘鴨,牛肉丸,還有蝦米、白蘿蔔絲、冬菇絲,各式蔬菜等一起煮,成為一碗集咸味、香味、鮮味於一身的咸湯圓。
惠州平海的咸湯圓,餡料有蝦米、冬菇、肉碎、唐芹等,而湯底則是豬骨及津白為主,味道清甜十分討好。
送香丸 恩怨一筆銷 來年和氣生財
湯圓外,東莞在元宵節前後,有送「香丸」的習俗。東莞民俗學家張鐵文在網絡文章《每日頭條》說過,「香丸」是用「晚造旱地糯米」浸七天後形成的「冬至粉」,把「冬至粉」下鍋炒得「噼里啪啦」地響,所以又叫「響丸」,慢慢演變叫作「香丸」。民俗學家說香丸有紅白兩色,入口即化,吃後寓意與神結緣,一年會受神明看護,得到好運氣。而把「 香丸」相互送贈朋友,表示吃後從前彼此積下的結怨都會一筆勾銷,從此和睦共處。
下田偷青菜 只限元宵合法
吃之外,粵港澳大灣區一些村子還保留歷史悠久的傳統而有趣的習俗。
肇慶有偷青菜的習俗。廣東民間有一首閙元宵的民謠,「天青青、月明明,嫦娥引路帶我去偷青,偷得青葱人聰明,偷得生菜招財靈。」肇慶中西部封開縣和高要區,都保留著這種傳統,於元宵節晚,女士們三五成群一起到菜地「偷青菜」,偷摘得到生菜寓意「生財」,摘到葱寓意「聰明」,摘到西芹寓意「勤快」。
「偷青」習俗已有300多年歷史了。原來,女士們偷青菜是為了紀念孟姜女。封開縣民俗學者陳楚源在網絡文章《中國新聞網》上說,相傳孟姜女趕去京城的途中饑餓非常,在元宵當晚忍不住在田野採摘了一些蔬菜煮來吃。後世人們為了紀念孟姜女的忠貞,每年元宵節都有「偷青」的活動。也因為習俗如此,菜農為了不讓人們一窩蜂擁來破瓌農田,每年這天都會圈出一小塊菜田區,讓女士們「偷」。
時至今天,這個習俗已經變成喜興活動。江門新會羅坑鎮於元宵節曾塔建一座生菜山,排滿生菜,任人採摘,寓意吃生菜人財兩旺。
舞草龍 舞火龍 煙到之處消災解難
更瘋狂的節日慶祝活動,還有惠州惠東縣鹽洲的李甲村,有「 舞草龍」的民俗活動,已經有數百年歷史。
草龍的龍頭是用竹杆紥成,龍身由稻草紥成,龍眼用煤油燈,或手電筒做成。元宵晚上,人們齊集在李甲村長春門牌三聖宮門前的廣場上,敲起鑼鼓,先拜祖祠,把香插滿龍身,以祈求神保佑。然後,一串串鞭炮響起,村民便舞起火龍,煙火瀰漫之處,充滿祝福和護佑。
「舞草龍」很像香港在中秋節期間在大坑的「 舞火龍」活動,香港是移民城市,擁有中國不同的風俗,「舞火龍」寫入了香港的文化史中,而李甲村的「舞草龍」,歷史紀載已有超過300年歷史,是世代李甲村村民的共同習俗。
佛山人行通濟橋 從此無閉翳
佛山元宵節的共同習俗,是行「通濟橋」。
通濟橋佛山最早興建的一座大木橋,始於明朝,而行通濟橋這習俗,就有200多年歷史了。佛山有一句老話:「行通濟、無閉翳」,意即元宵節行過通濟橋,全年諸事順利無煩惱,身體健康沒疾病,事業家庭都順境之意。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在近年經濟迅速發展之下,社區面貌急速改變,不少村子都面對重建的命運。而在粵港澳大灣區深處的小村莊,至今仍然保有不同的過年習俗,每年團聚一起,以世代子孫延續的力量,來守護村子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