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9/09/2022
中秋佳节前夕,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9月9日联合发布嫦娥五号的最新科学成果——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被命名为“嫦娥石”。
这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令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世界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这次发现的“嫦娥石”有什么特别呢?
“嫦娥石”是人类发现月球第六种新矿物
国家原子能机构在发布活动上宣布,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的新矿物,被命名为“嫦娥石”。
“嫦娥石”,是除了“广寒宫”、“织女”、“河鼓”等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之外,月球科学探索中的又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称。
“嫦娥石”呈柱状晶体,是一种新的磷酸盐矿物,主要成份是钙、磷,富含稀土,是人类在月球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
“嫦娥石”存在于月球的玄武岩颗粒里。中国科学家又是如何发现它的?
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创新团队,透过X射线衍射等高新技术手段,在14万个月球样品的颗粒当中,分离出一颗方圆约10微米大小的单晶颗粒,并成功解译了它的晶体结构。
“嫦娥石”经国际矿物学会(IMA)新矿物分类及命名委员会投票通过,确证为一种新矿物。这亦是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科学成果,也是核与航天跨行业、跨专业合作的一次成功探索。
“嫦娥石”发现源自嫦娥五号月球样品
大约两年前,中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嫦娥五号的探月任务,是自 1970 年代以来首度有国家从月球取回“新鲜”的样本,中国也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获得月球样本的国家。
中科院、教育部、自然资源部、中核集团等多个单位,获批承担月球样品研究工作,国外科学家、留学生也参加了联合研究。
目前已在岩浆分异、太空风化、“氦-3”气体以及生物能转化等方面,取得最新成果。这对认识月球的起源和演化,探寻月球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实现“零能耗”的地外环境和生命支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9月9日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会上,中核集团就发布了其他月球样品的研究成果,包括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嫦娥五号月壤颗粒的形貌特征,为研究月壤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当天公布的另一项月球样品研究成果,是中国首次成功获得嫦娥五号月壤中未来聚变能源资源——氦-3含量及提取参数条件,这为中国月球资源评价和开发,提供了基础科学数据。
“氦-3”这种物质,被公认是高效能、清洁、以及安全的核聚变发电燃料。根据科学界推算,100吨的“氦-3”所能够创造的能源,足足相当于全世界1年消耗的能源总量,而科学界推算,在月球上蕴藏有上百万吨的“氦-3”,足够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
延伸阅读:嫦娥五号“揽月归来” 顺利返抵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