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是什么?  

   “三十而立”是孔子对自己在三十岁时的自我评价。三十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立”,代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

  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古代,男子一般于二十岁进行冠礼,冠礼完成后便是成人,但由于未达壮年,所以又称“弱冠”,但男子到了三十岁,已踏入壮年,又是另一个境界。

  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

  古代人一般寿命较短,人生的起点亦较早起步,一般三十岁已经历了人生的重要阶段,确立自己的人生。虽然现代物质条件良好、父母对子女眷顾有加,不少人在三十岁时仍在摸索阶段,但这个古训在今天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

  延伸阅读: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耳顺”是一种什么境界?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了。六十年是一个“甲子”,一个循环,经历了很多人与事,在先圣孔子的角度而言,无论什么样的意见都听进耳内,能做到“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的境界,就算是听到不中听的话,也不会气愤了。

  做到这样的境界,人生不再冲动,不轻易发怒,有胸襟去听...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语出孔子的《论语·为政》。四十岁人成熟了,有了自己的判断力,不再容易困惑,而五十岁更是知天命之年。

  四十岁的男人,理论上应该事业有成,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经历了很多之后,对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不会轻易为表象所迷惑。

  而对应广东的俗语也有句说话:男人四十一枝花,花是艳丽的,代表男性于这个年纪应该才开始盛放,散发成熟稳重的魅力。

  孔子在《论语·子罕》也提及“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

擦鞋 

   在职场上形容某人经常阿谀奉承,为了讨好领导说很多过于夸张的褒奖言语,除了会用上“拍马屁”外,还会用上一个更符合粤语语境的词语——“擦鞋”。

  在近代社会或者现今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都会在街上到一些拿住木制鞋箱、膊头搭住一条毛巾的擦鞋从业员,他们有的是成人,也有不少是小孩。

  顾客只需支付少量金钱,他们就会用尽浑身解数把你的鞋擦干净。

  因为擦鞋的时候他们都会蹲低身子,要抬高头才能望见客人,因此这个工作就给人低下卑微的感觉...

马死落地行

  经历过人生低潮后,仍然积极面对,最终站起来重新出发,这正是“马死落地行”的表现。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充满哲理。

     “马死落地行”是传统的广东谚语,在古代骑马赶路是快捷便利的方式,但一旦在路途中马匹体力不继而暴毙,大家都知道唯一的方法就只有下马自己步行。

     由此引申出:人在失去了优势、靠山、或可以依仗的事物以后,为了继续前进,就只好顺势而行,凭借自身努力随机应变,即使要面对更加艰苦的情况亦在所不惜...

相关标签

知而好问 然后能才

  大学问家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对怎样成才,有一段传颂千古的见解:“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其中,“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意思就是指天资聪敏而又肯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就可以成为有用之才了。

  春秋时代,孔子被尊为“圣人”,大家都向他请教程问。然而,他不只教人,自己也会虚心向别人请教。

  有一次,他到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一进祖庙,他觉得每样事情都很新奇,不时向人问这问那。这个时候有...

相逢不用忙归去 明日黄花喋也愁

  形容事情已过去了,已失去价值,我们会说“明日黄花”。其实,明日是未可知的,为什么我们却又知道明日的黄花已失去了价值?这个成语确实有点吊诡。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喋也愁。”

  这句话的本意是说,既然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急着回去,还是趁这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若等到“明日”,重阳节已过去,不但再观赏已无趣,恐怕飞舞的彩蝶看了那过时的菊花,也会感到有点发愁。

  苏轼为了留着友人,写的也太有诗意了...

有志方有智 有智方有志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曾经写过一首诗来劝告儿子。诗其中两句是:“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这两句话看似相似,实际大有不同,有“志”先还是有“智”先,是汤显祖想向儿子说明的道理。

  他想说:只有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才能勤奋学习,变得聪明。只有明白事理,才能树立起远大的志向。

  立志有多重要?国家首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有一个立志的故事。

  他在潘阳东关模范高等学堂读小学的时候,一天,魏校长问同学:“读书为了什么?”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有说想发财,有说想为自己找出路。

  当校长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