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荒于戏 行成于思毁于随

  业指学业,精练于勤奋,荒废于嬉戏;行指品行,成功于思巧,毁坏于随便。每个人都希望能品学兼优,要达到这境地,必须勤奋和思考,对学业和品行嬉戏与随便,就会流于失败。语出自韩愈《进学解》。

  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却可在嬉笑玩耍中荒废,事情由于反覆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随便而不经思虑。古往今来,有不少历史典故说明了这个道理。

  西汉时期,匡衡自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晚上,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墙上凿个小洞,把邻居家的灯火借来读书。最后,他成为著名的经学家。

  另一个故事则是源自三国时代。话说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他亦由一个粗人,慢慢蜕变为有勇有谋之士。鲁肃之后见他,也指他并非以往的“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了。

三矢之训

  “一支竹仔会易折弯,几枝竹一扎断节难,孤掌莫持依,团结方可干大事。”这是一首儿歌开首几句,说的就是团结是力量,原来这首歌的典故来自成语“三矢之训”。

  日本战国时期,毛利元就有三名儿子。他本打算把继承权让给大儿子,但大儿子反对父亲隐居。大儿子的能力,亦不如文武全才的两个弟弟。毛利元就担心自己死后兄弟三人不团结,就想出了用“三矢之训”来教导他们。

  毛利元就先交给三兄弟每人一支箭,各人都轻易把箭折断了,之后他把三支箭合在一起,要他们折断,但没有人...

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是中国五嶽之首。有眼睛而不懂泰山,比喻见识狭小,目光短浅,堂堂名山在眼前也不知晓。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另在第十一回:“林冲听了,便拜道:有眼不识泰山,愿求大名。”

  “有眼不识泰山”此话还有一段小故事。木匠的祖师爷鲁班,手艺巧夺天工。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走漏眼的时候。...

搏红颜一笑

  男方极爱女方(红颜),希望令她开心,于是想尽办法、不惜代价逗对方一笑,让她感觉幸福。不过,在中国历史上,有君王却因搏红颜一笑而祸国。

  这就是著名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褒国,褒人献出美女褒姒,幽王甚为喜欢,立为妃。翌年,褒姒生下儿子,幽王对她更宠爱有加,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立褒姒为王后,立其子为太子。

  然而,褒姒因为过不惯宫中生活,加上养父被原太子所杀,心中郁结,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周幽王下令重赏,谁能令...

朝三暮四

  朝指早上;暮指晚上,“朝三暮四”指早上跟晚上都不一样,比喻做人或者做事反覆无常,经常变更,即使是早上和晚上都已经大不同。

  语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战国时,宋国狙公养了很多猴子,并且能和猴子交流。为了能供应猴子食物,狙公甚至减少家庭的费用。但后来因为花费太大,他就决定减少猴子的食物。他为此和猴子们商量:“以后给你们每一只猴子的橡实,改成早上三颗,...

相关标签

屋漏偏逢连夜雨

  形容不幸事接连发生,广东俗语有:「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形容词原来有一个典故的。

  这句话见于冯梦龙《醒世恒言》:「这等苦楚,分明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意思是屋顶已经破掉,偏偏遇上连日下雨,夜晚还下个不停;此外,船只已经较预定的航行时间晚了,偏偏又遇上逆风,令航行变得更慢。真是祸不单行。

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

  你知道吗?自古以来,中国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所以也有人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是一个农谚,因为清明节前后,气候条件很适合树木生长,树木种植以后,成活率高,生长快。

  这句农谚没有文献出处,但《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即是此时种植树木成活率高,适宜植树。

一生之计在于勤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寅

  要计划一年大计,在春天进行是最理想的,要计划好一天的事情,则清晨时分进行也是最佳的。

  我们常听到这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自南朝.梁萧绎《纂要》。

  而有另一句意思十分相近的,出自《增广贤文》:“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一日之计在于寅。”

  中国以农立国,对农耕十分重视,农耕亦跟天气季节息息相关。在二十四气节之中,以立春最为重要,立春为二十四气节之首。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