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5/02/2024
2021年,国家制定“十四五”规划,为中国未来五年(2021-2025年)定明了前进方向,描绘出发展蓝图。
发展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让“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具体如何从哪些方面、如何实现?“十四五”专题系列文章民生篇,从民生领域的不同范畴为大家解读。
本文为民生篇的第1篇文章,主要聚焦中国房屋问题,分析现时推行的“保租房”如何助市民安居。
十四五民生篇|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遏制投资性需要
“住”是民生头等大事,对此“十四五”规划除了重申“房住不炒”,亦提出大力发展“保租房”,让流向重点城市的数以亿计“新市民”能安居乐业。“保租房”是什么?“新市民”又如何定义?
“十四五”规划中关于“住”的篇幅不算多,但受关注程度极高。它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的一节中,重申了“房子是用来住,不是用来炒”,强调稳定地价、房价和预期,支持自住需要,遏制投资性需要。
“十四五”规划同时强调,要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其中“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被认为是住房问题的亮点,亦是新阶段政策的重点支持方向。
“保障性租赁住房”或简称“保租房”的概念,早于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被提及。
十四五民生篇|多由国企开发营运 并纳入市场房源
“保租房”这种住房的定位是“小户型、低租金”,甚至是“一间房、一张床”,最重要是它会有一定装修,用内地的说法是可以“拎包入住”。
“保租房”由政府给予政策,多是国企开发和营运,例如由国企将符合安全要求的物业改造成“保租房”,但也会纳入部份开发商的市场房源。
作为中国保障性房屋体系中新部份,“保租房”与原有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是有“分工”的,彼此服务对象不一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建部)的“官方”说法很明确:“保租房”要重点解决人口净流入的城市,特别是这些城市的“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问题。
延伸阅读:什么是“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民生篇|全国3亿 “新市民”成建设生力军
“新市民”指的是因为创业、就业上学等原因流入大城市,而未获得当地户籍,又或刚获得户籍的各类群体。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国“新市民”有3亿之众,其中大部份是18至45岁青年人。他们在城市获得机遇或工作,同时亦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力军、主力军。
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相当一部份正常工作的“新市民”,因为大城市房价高昂而无力置业。即使退一步,一些人想用能够负担的价钱,租得环境较过得去的落脚点,也不是易事。
扩大“保租房”供应,就是要让“新市民”和青年人能以更合理的租金,和其他市民一样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另一角度来看,扩大“保租房”既能“留人”、完善了住屋保障体系,也合理释放购房需求,缓解房价上涨压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建康发展。
十四五民生篇|5年推650万套“保租房” 2000万人受惠
住建部官员2021年8月提出,全国40个重点城市在“十四五”期间,共计划新增650万套“保租房”,预计可帮助2,000万“新市民”、青年人缓解住房困难。
作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是“新市民”最多、最集中的地方,4地计划新增的“保租房”便达到200万套,各占当地新增住房总量的超过4成。
在上海,一处由闲置厂房改建成的宿舍型“保租房”,成为面向外卖和快递骑手的“骑手之家”;它由外卖平台承租,再根据跑单量、安全分等,筛选申请者入住,床位收费仅550至950元(人民币,下同)。
37岁的纵波是入住“骑手之家”的其中一人。他在2024年1月1日来到“新居”,看着房间有独立卫生间,床、桌椅、空调、冰箱、热水器等一应俱全,喜出望外。
十四五民生篇|上海两房一厅月租仅2000多元
“这是我来上海后住过最舒适又最便宜的房子,让我感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温暖。”自2020年来上海做骑手的纵波,曾和同事在一个老旧小区合租,3人每月租金高达4,800元。
硕士毕业、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工作的郑岚,亦是上海“保租房”的住客。她和从辽宁老家来的父母,住的是一套60平方米(640多平方呎)的两房一厅公寓。
“公寓的生活配套设施非常齐全,社区还配备了通勤班车,十几分钟就能到单位(公司),每月2,000多元的房租比周边房子的租金要低不少。我在这里住得十分满意!”她说。
另外,除了“房住不炒”和“保租房”,“十四五”规划在“住”方面,亦提到要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以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后者涉及城市更新、生态修复、历史文化保护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