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绿色篇|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保育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编辑︰流萤

  2021年,国家制定“十四五”规划,为中国未来五年(2021-2025年)定明了前进方向,描绘出发展蓝图。

  当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十四五”系列主题文章绿色篇,透过数据和实例从各个层面进行解读。

  本文为绿色篇的第二篇文章,主要聚焦“十四五”对生态保育有哪些重点规划。

 

十四五绿色篇|中国生命之源 三江源如何再现“千湖”奇观?

  巍巍冰川雪岭下,青藏高原腹地,藏着一处美丽而神秘的人间仙境,长江、黄河、澜沧江在此孕育而生,这里就是“中国生命之源”三江源

三江源是中国最大的保护区,共生活着超过300种野生动物、超过2,200种野生植物。图中分别是藏狐(上)、黑颈鹤(左)、藏羚羊(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三江源地区总面积超过3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50多个香港,拥有冰川、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分布着大量珍稀动植物,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不过,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三江源曾一度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

  为保护“生命之源”,“十三五”期间,青海省政府全力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及“三江源生态保育和建设二期工程”,通过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一系列政策,让三江源重拾生机。

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内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的湖泊达到167个,其中,长江源区120个、黄河源区36个、澜沧江源区11个,以微咸水及淡水湖为主。(图片来源:Getty)

  2021年的数据显示,三江源区草地平均覆盖度比10年前提高了11%;位于黄河源区核心保护区的玛多县,有超过500平方公里的退化草地得到恢复。

  湖泊数量也较90年代多1倍,再现“千湖”奇观。现时,三江源国家公园内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的湖泊已达到167个,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绿色篇|绿色发展3大方向 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

  所谓生态兴则文明兴,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迈向繁荣稳定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三江源的故事只是其中缩影之一。

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全国森林覆盖率从50年代的8.6%,上升至2020年的23%,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图为洪泽湖湿地。(图片来源:Getty)

  那么,未来要如何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表明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在国家草原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下,2020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至56%,较2011年提升5个百分点,草原生态系统正不断改善。图为乌蒙大草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提升国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十四五”规划提出3大方向,包括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首先,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要如何完善?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为重点,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图为“十四五”规划的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布局示意图。(当代中国制图)

  这包括加快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重点区域的生态屏障建设。

  规划还提出,要科学实施一系列森林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加强天然林和湿地保护,将湿地保护率提高至55%

十四五绿色篇|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守护生物多样性

  要打造健康的生态环境,除了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多样性也尤为重要。所以,需要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提供足够保障。

2021年,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玉林、武夷山5个首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0个香港。图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图片来源:Getty)

  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如何划分的?

  共分为3种,分别是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其中对国家公园的保护强度和保护等级为最高。

  为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4大措施:

(当代中国制图)

  202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18%以上,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及7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朱鹮、黑颈鹤、大熊猫、藏羚羊等300多种濒危野生动物在野外族群的数量正稳步上升。

大熊猫国家公园横跨四川、陕西、甘肃3省,通过整合和统一管理所属的73个自然保护地,全国72%野生大熊猫得到了有效保护。(图片来源:Getty)

  曾一度在野外绝迹的中国特有物种麋鹿,经过中国政府多年来的努力,包括启动“麋鹿重引进项目”、建设麋鹿栖息地、采用智能保护管理等,目前总数已回复至1万多隻,是中国濒危动物保育的典范之一。

  延伸阅读:中国十大濒危动物知多少?

十四五绿色篇|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要如何打造?

  如果说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水更是万物的生命之源。地球逾7成面积都是海洋,健康的海洋环境正是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的前提。

截至2022年,全国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已达到77.4%,完成了约7成“十三五”时期的水质改善目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十三五”时期,国家已全面展开一系列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是全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最大、改善程度最高的5年。而“十四五”时期,将是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推动减污降碳的5年。

  总的来说,着力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及构建“美丽海湾”,是“十四五”时期对海洋生态保护的主要目标。规划提出了4大方案:

(当代中国制图)

  中国绝大多数的海湾都是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由此衍生的环境问题也最为严峻,因此“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探索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联动机制,以“陆海统筹”的原则来维护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

深圳大鹏湾,是深圳森林覆盖率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被入选为“美丽海湾”的优秀典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促进生态系统质量及海洋生态保护的整体改善,将绿色发展融入治理体系,“十四五”规划为实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延伸阅读:十四五绿色篇|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如何推进能源革命?

十四五文化篇|“中文热”席卷全球 中华文化影响力如何再提升?

十四五绿色篇|实现资源循环再用 中国如何“转废为宝”?

十四五绿色篇|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如何推进能源革命?

十四五创科篇|“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未来经济 人工智能成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