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书到表情包 最古老甲骨文融入网络时代

编辑︰闻华

  甲骨文,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表情包,网络时代的新兴产物。这二者之间,竟然可以找到共通点?近年来,一班有心人们,用现代的方式来解构、诠释甲骨文,助力中华文明传承。

清华美术学院教授设计甲骨文表情包走红

  甲骨文出现於商朝晚期,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看起来如同「天书」般神秘,被视为探索中华古文明的「密码」,於2017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据统计,目前发现刻有文字的甲骨共约15万片,当中有3.5万片是经科学考古发掘的,已发现的甲骨文约4,000多字,其中有2/3仍未被解读出来。(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只出现在文物上的甲骨文,竟然也会出现在网络表情包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早前应用甲骨文的文字原理和图形,选取网络潮语,制作出一系列甲骨文表情包,在网上走红。

  在陈楠看来,甲骨文就好像商朝的「照相机」,「先民将目光触及的万事万物化为龟甲上形象的文字符号」。

陈楠创作了《生肖甲骨文》、《甲骨熊猫侠》等不同主题的甲骨文表情包。(网上图片)

  在已经识別的1,500多个甲骨文字中,有不少接近於图画的象形表意文字。而网络时代的表情包,同样也是代替文字传达意义的图像符号,可以算作汉字象形文化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陈楠认为,甲骨文既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号,又是符合潮流的创意字符,希望透过制作表情包和文创产品的方式,令甲骨文融入现代生活,传承古文字和古文明。

数码技术打造「甲骨文宇宙」

  科技的加入,亦拉近了甲骨文与现代社会的距离。

  许多博物馆近年引入数码技术,让来客更直观地感受甲骨文的魅力。

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字里干坤」展览,参观者透过互动装置了解甲骨文的结构。(网上图片)

  在河南安阳——最早发现甲骨文的地方,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博文馆推出「字里干坤」展览,透过「虚擬场景+屏幕融合」等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令参观者在互动中了解甲骨文的结构和含义。

  坐落于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在2019年举办的首次甲骨文文化展中,应用全息技术展现「甲骨文宇宙」,备受欢迎。

2019年国家博物馆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以全息技术打造的「甲骨文宇宙」等展品,吸引关注。(网上图片)

      甲骨文发现逾120年来,已经出土的甲骨约15万至16万片,从中发现约4,500个甲骨文字,其中约3,000个有待解读。甲骨的保存,文字的解读,都需要更多力量的加入。

人工智能技术怎样助力甲骨文研究?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下称「实验室」),將现代信息技术用於甲骨文研究,形成「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甲骨文识別与字形分析、甲骨文语言计算、甲骨文与殷墟科技考古」4大研究方向。包括应用红外线摄影、光谱分析等技术捕捉甲骨文字细节,透过人工智能图像技术拼合甲骨碎片,应用智能工具提升字形匹配的搜索效率等等。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於2019年在河南安阳正式发布,令甲骨文研究迈入「智能时代」,当年也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网上图片)

      安阳师范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早前合作推出「殷契文渊」网站,令现有的甲骨可以在数字空间永久保存。目前网站已收录超过152部甲骨著作,种类数量是世界最多;以及23万幅甲骨图像,3万余篇甲骨文研究论著,对全世界免费开放,破解过去甲骨文研究难以获取资料的「瓶颈」。

博物馆引入数码技术,为甲骨文展览打造一个沉浸式效果。图为2023年1月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的「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殷墟甲骨」是其中一个部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验室於2023年4月还发布了微信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透过游戏互动等方式,吸引市民了解甲骨文及汉字的演变。

      许多未破译的甲骨文「未释字」也被放入小程序,实验室希望能借助大眾的力量解开这些古老的文明密码。

      延伸阅读:科技守护传统文化 AI「找回」20万页古籍

从河泥到千古名砚 澄泥砚工艺是怎样复活的?

10万元一条?东莞中堂龙舟有甚么特別?

广东独有「软黄金」 香云纱如何做好现代传承?

雕出大千世界 莆田木雕怎样打破世界纪录?

重阳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来自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提及了古代中国重阳节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植物,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阳节时,会将茱萸插在家门前及戴在头上,根据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民间流行茱萸插头上,以御初寒消灾避难、预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卷第三》也记载了重阳节时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龄、萸系臂”的风俗。

  为何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