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鸡 中学和大学呢?

  形容别人幼稚如小学生,会说:“小学鸡”,那么,中学和大学又有什么和“动物”有关的形容词?

  形容小学生为“小学鸡”,是因为小学生像小鸡个子小,小息时在校内跑来跑去,从学校高处往下看,就像一群群小鸡在跑,可爱得带点无知。小学鸡又用来泛指行为幼稚的成年人。无论对小学生或成年人而言,“小学鸡”都是贬义词。

  中学又是什么呢?

  网络有说:“中学鸭”。中学生个子高大,但心智未成熟,惹事生非后却又承担不了后果。相比小学生,中学生不再蹦蹦跳跳,走起路不像“鸡”却有点像“鸭”。

  “中学鸭”,也是贬义词,用来形容中学生“又要威,又要带头盔”,意思是指中学生要威(风光,拿彩头),但又不想承担说错话或做错事的后果,于是说一些话以避开责任(戴头盔)。

  至于大学又是什么呢?

  香港商业电台节目《架势堂》中,主持人森美曾把“小学鸡”概念延伸,创造出“小学鸡,中学牛,大学马骝头”的口诀。

  不过,网络却另有说法,就是“大学牛”。

  “大学牛”也是贬义词。大学生理应是成熟稳重的,但现今不少大学生未够成熟,被取笑为读“牛津”(牛头角津贴大学),于是香港坊间就有了“大学牛”的说法。

  延伸阅读:学霸 

猜歇后语:诸葛亮娶丑妻

   诸葛亮不单是千古名臣,还是“身高八尺”的美男子,但他却娶了一位大众公认的丑女子。为什么?

  诸葛亮辅佐刘备为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位千古名臣,原来他还是一位帅哥。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犹如松柏”,可见他是高大威猛之人。这样一位帅哥,却娶了一位大众公认的“丑女”。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记载:“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孔明曰:闻君...

八九不离十

  形容某事与事实十分相近,或者一件事差不多完成,一般会说“七七八八”,但亦有人形容“八九不离十”,为什么?

  “十”在中国通常被认为是代表圆满的数字,“八九”就代表一件事接近完成、或猜测接近真相。

  古代典借中,不少文章都出现过“八九”的用法。例如《红楼梦》第三十回:“紫鹃也看出八九。”

  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柳屯的》则出现“八九不离十”的用法:“可是比较的,我还算是他的熟人,自幼儿的同学。我不敢说是明...

“趁水和泥”是何意思?

  “趁水和泥”是什么意思?出处在哪里呢?

  在北大语料库中查询发现,“趁水和泥”这个词,最早出自清代程省所著、讲述古代测字数的著作《测字秘牒》。

  现代多本小说作品中,曾用到这个词,大多与趁热打铁、趁火打铁等连用,表达要把握时机的意思。

  例如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三卷第11章:“这母货不早不晚,来的恰好。趁水和泥,趁热打铁,捎带着...

一笔画不成龙 一锹挖不出井

  形容做事不要急进,会说“勿急功近利”、“不能一蹴而就”。在以前,就有一句很生动的语句来形容,你知道是什么吗?

  古时,人们最尊崇是龙,甚至会把龙的画作挂在家中,希望为家添福气。不过,要画出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一笔是画不成的,要多加几画仔细绘描才能够成功。因此,形容要成功就不能急进,就有“一笔画不成龙”的谚语。

  “一笔画不成龙”原来还有下一句的,就是“一锹挖不出井”。古时喝水要挖井,但井不是一挖便成,而是要...

相关标签

生骨大头菜

  在广东话俗语当中,形容宠过了头的孩子,会形容为“生骨大头菜”。为什么?

  原来是和大头菜的生长有关。

  大头菜即是大头冲菜,是广东一带的传统风味名菜,这种菜通常会被人取出茎部作腌制咸菜之用,蒸肉饼、蒸鱼都会用到。但如果大头菜种得不好的话,菜中的纤维便会又粗又硬,吃菜时便会弄得满口是渣,就想像有骨头一样,难以下咽。

  农民会以“种坏”来形容这种不好的大头菜,而“种坏”又...

一锅粥  

    “一锅粥”是广东方言,比喻一团糟、一个烂摊子。这个词由来是怎样的呢?

  “一锅粥”源自歇后语“煲燶粥——大煲夹渴”。

  粥的特性是粘稠,有如浆糊。粥煲燶(糊)了,便更为黏稠,又不能吃。粥的这个形态,反映做事并未完成,半途而废,一塌糊涂。

  如果有人把“一锅粥”来个胡搞,把粥搞成“泡沫”,就等同“搞到一锅泡”,事态便更严重了。

 

麻甩源自法语?

  广东话俗语中,“麻甩佬”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不修边幅的中年男性,略带贬义。

  麻甩,在广东话当中有粗野、粗鲁的意思,多数用来形容男性,常见的有“甩麻佬”。至于这个说法的由来,就有不同的说法。

  其中一个说法是在清代时期广州有不少来自比利时的传教士,部分传教士的专业是医生,通过替当地人看病而传教。

  由于部分比利时人说的是法语,法语称病人作“malade”,发音像“麻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