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75年·环保篇|盘点中国污染治理4大领域成就

编辑︰莫利

  新中国成立75载,风雨兼程,沧桑巨变。“非凡75年”系列专题,梳理中国在科技、政经、文体、环保4大领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突破和发展。

  本文是环保篇第2篇文章,带你了解这些年来中国在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城镇化、工业化、全球化进程,但一连串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环境保护法》1989年正式出台,1990年代中国又修改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制定出台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此后,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和2000年北方大面积沙尘暴天气,更加引起政府和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

  如今,中国在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以下就为大家一一梳理。

现在的中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垃圾更少。(当代中国制图)

非凡75年|天更蓝:大气污染治理

  相信大家都有印象,中国不少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曾持续受雾霾困扰,被形容为“十面霾伏”。

  2013年是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始实施,“蓝天保卫战”开启。

  之后,全国强力推动空气污染治理。从减少污染物排放,到严控新增高污染行业;从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到污染信息公开,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措施推动中国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改善。

图为北京西二环一座立交桥附近街景,上图及下图分别于2013年和2022年拍摄。(网上图片)

  以大家比较熟悉的微细悬浮粒子PM2.5(内地称“细颗粒物”)为例,从2013年到2023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从一度高达72微克/立方米的水平,降至30微克/立方米。

  大气污染治理并没有停步,中国国务院在去年底又印发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这也是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后,中国发布的连续第三个以“十条”形式出现的国家大气环境治理顶层设计文件。

  延伸阅读319个蓝天|“十面霾伏”变万里晴空 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全球最快

非凡75年|水更清:水污染治理

  水是生命之源,水污染的治理也是中国环保工作的重要部分。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量重化工企业沿河、沿湖、沿江布局等原因,令中国许多地方水污染情况严重。

  国家近年来陆续在多方面采取措施,例如2015年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加强对工业污水排放的监管;

  2016年起推行建立河长制、湖长制责任体系,明确了省、市、县、乡4级河湖长作为责任人;2018年起,还在全国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的专项行动等。

近年来,江苏苏州对平江河等河道进行清淤,清除大量的沉积淤泥、垃圾,如今河道已清澈见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网上图片)

   如今,水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亮眼成就。2023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9.4%,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比2012年提高27.8个百分点;

  截至2023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70%;

  大江大河及重要湖泊水质,亦显著提升。长江干流连续4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非凡75年|山更绿:植树造林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资源,75年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

  尤其是,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治理,中国大片地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横亘陕西、内蒙古、宁夏三个省区。从卫星对比图上可见,如今的毛乌素腹地,绿色已成主色调。(网上图片)
2006年的河北张家口黄羊滩是一片延绵万里的荒漠(上图),经过14年治理,种下超过1,000万棵树,成为草木丰茂的林场(下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8.6%,增长到2023年的24.02%,是75年前的大约3倍。人工林保存面积为13.14亿亩,居全球第一。

  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过去10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居世界首位。

  延伸阅读治沙之路|六位老汉 三代传承 甘肃“八步沙”荒漠变绿洲

非凡75年|城更净:塑料治理及垃圾分类

  除了空气、水资源、森林等自然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塑料制品和各类垃圾,亦是环境问题的关键部分。

  中国从2008年开始就推出“限塑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在商品零售场所,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仅2011至2020年10年间,中国就累计实现了1.7亿吨各类废塑料的材料化回收利用,成为全球最大的废塑料循环利用单一经济体。

“两个矿泉水瓶就是一件T恤”“进来一只旧电池,出去一只新电池”,安徽省的界首市是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这里每天都在上演“变废为宝”的故事。(网上图片)

  不仅实行塑料治理,近年来中国不少城市也在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制度。

  如今,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2.6%,有46个重点城市已率先建立比较完备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

  例如,上海作为垃圾分类的先行城市,自2019年起推动普及垃圾分类。对比上海垃圾分类实施前,目前可回收物增长1.9倍,干垃圾减少15.6%。

图左为上海工作人员在中转站整理可回收物;图右为虹口区一个小区的垃圾房实现智能化改造,可以自动喷淋除臭、紫外线杀菌、满溢识别。(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此之外,中国的城镇生活垃圾清运率,也已基本达到100%,行政村的生活垃圾置体处系覆盖率亦已超过90%。

  当然,中国在塑料治理和垃圾分类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不同城市间存在差异性,还有公众参与度和运行力等问题,这都需要各方继续共同努力,以进一步改善。

  延伸阅读:1千万个|循环速递箱全国投放 环保包装真的有效?

  75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中国的环境保护理念逐步清晰,政策法规也持续完善。

  中国正继续努力,并透过加强利用科技创新,继续推动环保事业,以及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延伸阅读非凡75年·环保篇|中国何以成为“清洁能源冠军”?盘点3大成就

非凡75年·文体篇|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网剧 网文 网游

非凡75年·环保篇|中国何以成为“清洁能源冠军”?盘点3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