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通识|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编辑︰流荧

  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这些词相信大家都听得很多,但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究竟有何内涵和意义?

  “国策通识”专题系列文章从10个方面,拆解中国近年重要的国家政策和理念。

  本文为“国策通识”专题第6篇文章,为大家介绍何为“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是什么?

  近年,每当出现绿色议题,都会经常伴随“双碳”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

  “双碳”其实是“碳达峰、碳中和”的简称。

  从古至今,人类活动一直都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像是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作为生产动力等,此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对环境构成严重影响,加剧全球暖化。

  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世界各国开始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包括1994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及2016年的《巴黎协定》,基本形成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2016年,各国签署《巴黎协定》,以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摄氏2度以内为主要目标,制定了2020年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2020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那么,到底什么是“碳达峰”以及“碳中和”?

  官方有给出定义:所谓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在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的过程。”

(当代中国制图)
(当代中国制图)

  而碳中和,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每一个对象未来‘排放的碳’和‘吸收的碳’相等。”

  即是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类活动主动及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植树造林、植被恢复、工业固碳等行动所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从而达到“净零排放”的终极目标。

  总的来说,要实现碳中和不外乎两个关键步骤: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双碳目标”要如何实现?

  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提,两者之间,必须先达到碳达峰,再实现碳中和。

  那么,到底要如何实现碳达峰?

  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称《方案》),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两个碳达峰关键期,提出了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主要目标。

《方案》指出,目标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65%以上,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图片来源:Getty)

  就实现以上目标,《方案》提出,要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并就开展国际合作和加强政策保障作出相应部署。

(当代中国制图)
(当代中国制图)

  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一直被视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是重要的一步。

  数据显示,在2023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0.9%,首次超越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

  其后,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继续增长,截至2024年2月底,已达到16.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比重达到54.6%,持续超越化石能源,创下历史新高。

位于四川甘孜的柯拉光伏电站,是目前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炭超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0万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也不断推进。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940万,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现时,一系列绿色低碳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正不断实践。

  延伸阅读:全国先例!海南碳达峰方案出台 将全面禁售燃油汽车

  要实现碳中和,在减碳之余,还要保护及修复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亦即是固碳。当中,森林的固碳作用尤为显著。

内蒙古森林面积达2.73亿亩,为全国最大,占全国森林面积约12%。图为大兴安岭森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截至2024年3月,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21.63%,增加到24.02%,森林储积量由151.37亿立方米,增加至194.93亿立方米。

  据统计,近20年来,通过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中国已为全球贡献了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国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

  延伸阅读:十四五绿色篇|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保育从哪些方面着手?

国策通识|认识“一带一路”

国策通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国策通识|什么是五年规划?

国策通识|高质量发展──从“有没有”到“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