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我们经常劝勉年轻一辈说:“做人要有远见,志向远大一点。”在中华经典名句中,就有张载《经学理窟.义理篇》的“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志向不远大,精神又不集中,即使学习也不会有成效。

  张载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指出学习要成功的话有两大要素,一是立志要高远,二是专心致志。

  他认为若是心不在焉的话,虽学习了仍会一无所成的,怎样才是心不在焉呢?就是不能专心致志,而要做到专心致志,指的不是个人的一时状态,而是这个人做事的惯常姿态。

  延伸阅读:古代“劝酒”有专门职位?  

知而好问 然后能才

  大学问家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对怎样成才,有一段传颂千古的见解:“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其中,“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意思就是指天资聪敏而又肯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就可以成为有用之才了。

  春秋时代,孔子被尊为“圣人”,大家都向他请教程问。然而,他不只教人,自己也会虚心向别人请教。

  有一次,他到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一进祖庙,他觉得每样事情都很新奇,不时向人问这问那。这个时候有...

有志方有智 有智方有志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曾经写过一首诗来劝告儿子。诗其中两句是:“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这两句话看似相似,实际大有不同,有“志”先还是有“智”先,是汤显祖想向儿子说明的道理。

  他想说:只有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才能勤奋学习,变得聪明。只有明白事理,才能树立起远大的志向。

  立志有多重要?国家首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有一个立志的故事。

  他在潘阳东关模范高等学堂读小学的时候,一天,魏校长问同学:“读书为了什么?”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有说想发财,有说想为自己找出路。

  当校长问到...

心欲专 凿石穿

  形容坚持做下去最终得到成功的,我们一直会以“铁柱磨针”来形容,不过,也有同样言简意赅的形容词可以用的,“心欲专,凿石穿”就是其中之一。

  “心欲专,凿石穿”出自唐.张鷟《游仙窟》:“张郎心专,赋诗大有道理。俗谚曰:‘心欲专,凿石穿。诚能里之,何远之有!’”意思显而易见,就是一个只要专心一意,就算石头也能凿穿,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

  同样道理,在曾国藩《致沅弟.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夜》有另一句有趣的形容,就是“坐这山望那山”。

  全句...

百丈竿头须进步 VS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鼓励别人再接再厉,我们会说“祝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古书中,则有“百丈竿头须进步”,哪一个才对?

  先说百丈竿头须进步,出自道原《景德传灯录 招贤大师偈》。竿头是竹竿的最顶部,高于竹竿的顶处,就是用来比喻一个人学问和成就即使已达到一定高度,也要继续努力,不断求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则见于宋.朱熹《答巩仲至书》:“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也。”及元.张养浩《折桂令.功名百...

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

  “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这句话出自北宋名臣王安石的《荀卿》,意思与“推己及人”差不多,是说:爱自己是仁德的开端,自爱之心可以推及到爱别人。

  爱别人,就是有“仁爱”之心了。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在一个演讲中说过,儒家的“仁爱”在实践上可以有五个层次,第一就是自己先要成为“仁者”,第二是“自爱”,第三是“爱亲人”,第四是“泛爱众”(即爱一切人 ),第五则是“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

  王安石所说的,就是韩星教授所提及的第二践行层次...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与吃有关?

  这句话出自于《礼记 · 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意思是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才明白做学问时会遇到的困难。

  这句话是说做学问要亲身经验,才体会得到个中原因。

  其实在这一句前,就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习与吃原本是两码子事,但作者却用吃来比喻学习。作者认为,品尝到美食,是切肤地感受到那种满足;这就好像学习一样,亲自学习后,才能明白自...

阎王易见 小鬼难缠

  “阎王易见,小鬼难缠。”是说,有时候地位更高者或许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欢刁难别人。

  这句话出自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阎王好见,小鬼难当,旁边若有人帮衬,敲敲边鼓,用一个钱,可得两钱之益。”

  这个说法套用在现实中,“阎王”就是用来指代大人物或负责人,“小鬼”则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时直接与大人物对话,或许更好沟通,办事效率也高;反倒是无名小卒更喜欢刁难人,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