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谈判港元贬值 实施联系汇率稳物价

撰文︰华思齐

  港英政府在1983年推出联系汇率制度,把港元与美元挂钩,以稳定港元汇价。为什么曾经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香港,不把货币与英镑挂钩,而是跟美元挂钩呢?

香港货币历史 曾与英镑挂钩

  其实货币挂钩不是新鲜事,早在1930年代已在香港历史上出现,而最初港元的确是与英镑挂钩。

  根据香港历史,开埠初期,香港主要交易货币是白银,货币也和白银等值。后来全球发生白银危机,港英政府在1935年进行货币改革,同时颁布《货币条例》,将港元与英镑挂钩,最初每16港元兑1英镑。

  与英镑挂钩,是因为香港属外向型经济,商品及服务贸易占本地生产总值3倍,一旦海外市场波动,港元亦受波及。为稳定货币供应,发钞银行必须购买英镑“负债证明书”,才可印钞。

1983年港元贬值,股市插水,图片记录了联系汇率实施前一个月,金银证券交易所经纪们的紧张气氛。(图片来源:Getty)

回顾香港货币历史 两度与美元挂钩

  政策推行近40年,1972年英国政府决定让英镑自由浮动,当年今日(1972年7月6日)才改与美元挂钩。不过,由于73年发生石油危机,导致美元弱势,措施只是实行两年,港元就改为自由浮动。

  70年代中,香港经济起飞,通胀亦严重;81年股灾,加上中英开始就香港前途谈判,市场反应忧虑;每次两国会面结束,传媒报道传译的一字一句,都牵动社会情绪,引发信心危机,导致港元大幅贬值。

  延伸阅读金融大鳄狙击港元 政府动用外汇基金击退炒家

1983年港元大幅贬值,很多人到银行提款,尽可能花掉手中港元。超市货品大幅加价20%,市面出现抢购潮。图片摄于1983年9月北角一超市,距离联系汇率实施尚有1个月。(图片来源:Getty)

港元大幅贬值 超市抢购银行挤提

  1981年,每5.13港元可兑1美元,及至1983年,要9.6港元才可兑换1美元。货币贬值,市民纷纷到银行提款,尽可能花掉手中港元,把港元换成美金的人亦很多。超市货品大幅加价20%,市面出现抢购潮,粮油、奶粉、洗衣粉等日用品均被抢购一空。有银行因挤提而被政府接管,全城陷入恐慌。

80年代初香港通胀严重,1983年港元兑美元汇价比两年前贬值近一半。市民担心粮油食品会因港元贬值价格上涨,纷纷到超市抢购。图片摄于1983年9月,大米被焦虑的市民抢购一空。(图片来源:Getty)

联系汇率制度 1983年10月实施

  为稳定社会民心,港英政府在1983年10月17日落实联系汇率制度,把港元汇价定在每7.8港元兑1美元左右水平,一直沿用至今。

  延伸阅读雷曼事件13周年 美国次按危机引发金融海啸

1983年9月25日的《工商晚报》,报道了港元贬值、超市抢购日用品的情况(右上);另一则新闻(左上)则引述副金融司指外汇市场“疯狂”及“完全不受控制”,呼吁市民对港元保持信心,毋须狂换外币。(网上图片)

  80年代至今,纵然香港经历多次股灾、金融危机,亦曾受投机活动狙击,由于香港拥有庞大外汇储备(截至2020年12月达4,916亿美元),港元汇率安然无恙,金融体制顺利运作。

六合彩 刀仔锯大树的横财梦

香港漫画黄金20年 “陈浩南”“老夫子”深入时装、语言文化

当年今日 香港国际机场取代旧启德 迎经济新机遇

香港科学园 紧追全球创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