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5-17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攻”指琢磨,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自己国家效力,后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值得借鉴。
中国历史上最混沌的时期之一,必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不少国君便明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纷纷接纳别国贤能,辅助自己建功立业。秦王政起用法家信徒李斯,消灭六国,成就大业,便是一例。
李斯原为楚国上蔡人,在楚国曾任小官,后来希望干一番大事业,便向荀子学习。虽然当时楚国实力不少,地理位置不俗,但李斯却认为当时的楚考烈王不值得侍奉,于是西行决定到秦国游说。当时秦王政刚上任,李斯就请求当丞相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给他游说秦王政的机会。他建议用连横之策,对抗苏秦合纵之法。
后来,秦国因混入了韩国的间谍,贵族及大臣们纷纷建议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亦在逐客名单之列。李斯写了出名的《谏逐客书》,力陈当中的利害关系,最终令秦王收回逐客令。李斯及后位至丞相,助秦王政统一六国。
因此,懂得善用人才,便能助己建立大业。善于接纳别人意见,便能改善自己弱点,更能无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