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11-23
2006年11月23日,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邹承鲁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他是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两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四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及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嘉庚生命科学奖,并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邹承鲁是迄今在国际性丛书《Comprehensive Biochemistry》生物化学史栏发表自传的唯一一位中国生物化学家,他对世界生物化学的贡献已得到承认并载入史册。
祖籍江苏无锡的邹承鲁于1923年5月17日在山东青岛出生,1941年毕业于由天津迁到重庆的南开中学高中部,同年考入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并于1945年毕业。1947年邹承鲁远赴英国留学,师从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生物化学家凯林(Keilin)教授从事呼吸链酶系研究。研究生期间,他在国际上最早尝试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的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现了细胞色素C1与线粒体结合前后性质发生很大变化,证明细胞色素B与琥珀酸脱氢酶不是同一个物质。及后,由其单独署名的论文在英国Nature杂志发表,即使在半个世纪后仍不断被人引用。
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邹承鲁在1951年获得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便立即回国,并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当时邹承鲁与王应睐等合作纯化了琥珀酸脱氢酶,并发现辅基腺嘌呤二核苷酸与蛋白部分通过共价键结合,这是以往从没有发现过的。他们对呼吸链和其他酶系的系列工作奠定了中国酶学和呼吸链研究的基础。1958年,他参与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负责胰岛素A、B链的拆合。他和他年轻的同事们成功地完成的这项工作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的路线,为中国科学家最早完成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邹承鲁回到酶学研究领域。他建立的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被称为“邹氏公式”,继而被国际同行广泛采用;他创建的确定必需基团数的作图方法被称为“邹氏作图法”,已收入教科书和专著。有关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定量研究的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65年,邹承鲁最早提出了酶的可逆与不可逆抑制之间存在共性,可以用统一的动力学理论来处理。他系统地研究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可逆与不可逆抑制,提出了确定两种抑制中各种动力学常数的新方法,开创了酶催化动力学一个新的理论分支,并解决了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关综述应邀发表在国际酶学领域权威性的丛刊《Advance in Enzymology》上。这是至今中国唯一的一位在此丛书发表综述论文的中国生物化学家。
邹承鲁是中国科学界的典范,他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国家、人民和中国科学事业,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攀登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