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农业研究首次「上太空」 有哪3方面重要意义?

编辑︰纪小廷

  中国航天日新月异,当中不乏香港科研人员的贡献。近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成功升空,庞大的太空包裹中,就有来自香港中大的大豆「根瘤菌」,是香港首个于太空进行的农业研究项目。这个项目有何重要意义呢?

港中大培育大豆「根瘤菌」 随天舟六号升空

  大豆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作物,而「根瘤菌」是一类能与豆类作物根部共生形成根瘤、并把空气中的氮固定到土壤中供植物使用的细菌。两者共生,有利于减少化学氮肥的使用,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此次「上太空」的试验项目由香港中文大学卓敏生命科学教授林汉明负责,是香港首个于太空进行的农业研究项目。

香港农业项目上太空01
「根瘤菌」是一种与豆类作物根部共生的细菌,它能减少使用氮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大豆产量。图为「根瘤菌」标本。(网上图片)

  团队将进行「根瘤菌」的舱内及舱外实验,了解共生菌在太空的变化,筛选有应用前景的「根瘤菌」新菌株。

  「根瘤菌」的回程时间应该在6至8个月内,团队希望可以通过研究,使大豆拥有更强的抗逆能力、固氮能力及更高的单位产量。

航天科技配合粮食安全 贡献香港科研力量

  林汉明指,现时全球约7成的植物蛋白和近3成的植物油来自大豆,具备高营养及高经济价值。

  不过,中国正面对较大的大豆生产挑战,由于优质耕地不足,大豆自给率自上世纪90年代起逐渐下降,近年已跌至不足20%,变成依赖外国进口,有必要创造广适应、耐逆境和高产的新品种。

  林汉明表示,今次项目是国家最先进的航天科技与最重要的粮食安全研究的结合,期望能借此为国家农业发展和人民福祉贡献香港科研力量,并成就香港作为国际创科中心的新里程。

香港农业项目上太空02
林汉明过去25年一直致力大豆研究,曾育成3种耐盐耐旱的大豆新品种「陇黄1、陇黄2、陇黄3」。(图片来源:Getty)

  如前文提及,此次实验有望提高农作物固氮能力,减少氮肥使用及二氧化碳排放,提高大豆产量。

  换句话说,这个实验项目对于航天科研、粮食安全、碳中和这三个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林汉明过去逾25年一直醉心大豆研究,曾育成3种耐盐耐旱的大豆新品种「陇黄1、陇黄2、陇黄3」。他透露,下一步计划将陇黄系列带上太空做实验,观察大豆在太空环境诱发的变化。

  待实验项目返航后,林汉明的团队将对种子进行精密基因组检测,了解大豆种子在太空环境下的诱变原理,期望为农业技术创新带来突破。

香港农业研究上太空03
林汉明曾参与培育耐盐耐旱的大豆新品种,並將科研合作成果无偿交予甘肃农民使用,在2016年至2022年累积种植面积超过83万亩,为当地新增净收益6,900万元人民幣。(网上图片)

盘点「上太空」的香港科研项目

  回顾数十年,中国航天科技捷报频传,背后香港科研团队的贡献功不可没。

盘点上太空的香港科研项目
(当代中国制图)

  最为大家熟悉的,是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先后研发出拍摄月球图像的相机指向系统、月壤采样装置、火星监视相机,至少5次参与到国家航天任务中。

  而在「天问一号」项目中,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吴波,带领团队评估火星地貌,帮助「天问一号」选择适合的登陆地点。

  除了以上的航天项目,也有来自香港的科学实验「上太空」,而且还是中学生的手笔。2016年,由香港中学生设计的3个实验「太空养蚕」、「水膜反应」及「双摆实验」,曾经随「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升空。

  不过,这3项学生实验都属于较为简单的科普类实验。相比之下,此次升空的大豆「根瘤菌」,则会对大豆产量和农业生产产生实际影响。

  延伸阅读:理大科学团队 协助中国航天「奔月探火」

  延伸阅读:国家在香港选拔载荷专家 港产太空人何时能飞天?

C919 中国国产大飞机

首航起飞!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商业载客飞行

中国民航|拉萨机场不在拉萨?盘点中国“名不对地”机场

天舟六号发射 为中国太空站送“快递”包括70公斤水果

中国航天|驻守天宫 中国太空人能吃到什么水果?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