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8-21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导弹部队名叫「火箭军」,是解放军五大军种之一,拥有东风-41洲际战略导弹等「大杀器」。但大家又是否了解「火箭军」的名称是谁提出的?这名字背后还有什么故事?
中国军事|钱学森回国领导研发导弹
导弹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时除了德国首先把著名的V1和V2用于实战,美国、英国和日本都有展开研发。那时中国积贫积弱,距离导弹非常遥远。
新中国成立,军工加速发展,导弹这种前沿武器进入领导人视野。而中国研发导弹之初,除了得到苏联支援外,更重要是有一批从海外学成归国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中,最重要莫过于钱学森。
留学美国的钱学森是世界级火箭专家,二战结束前曾代表美国到欧洲考察纳粹德国秘密发展火箭情况。他经历万难于1955年回国,中国迎来研发导弹的机遇。
钱学森被安排到黑龙江哈尔滨的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参观,当时院长陈庚大将开门见山地问:「你看我们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
钱学森斩钉截铁回答:「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这一问一答,是中国研发导弹的序幕。主导研发导弹的钱学森,后来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他还是「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军事|「最好把飞弹改成为导弹」
事实上,把missile翻译成「导弹」,也是钱学森。
其时国内报道多把missile译成「飞弹」,钱学森一次演讲中便提出:「我想最好把飞弹改成为导弹。所有的弹,不管是炮弹、枪弹都是飞的。我们讲飞弹与炮弹不同,就是它在飞行过程中是有控制的,或者是有制导的,让它去什么方向是在控制之下,所以叫导弹就比较合适一点。」
那「火箭军」呢?原来同样是钱学森提出的。
1956年元旦,钱学森给解放军高级将领讲课,贺龙、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几位元帅也有到场。期间钱学森在黑板写上「火箭军」三个字。
他说,「火箭军也就是导弹部队,是一支不同于现有的陆、海、空三军的新型部队,是一支能够远距离、高准确度命中目标的部队,是现代化战爭中极其重要的后起之秀。」
为什么是「火箭」而不是「导弹」呢?在严格意义上,「导弹」是一个俗称,它是一种火箭武器,所以用作严肃的命名,「火箭军」的内涵更加精准。
延伸阅读:是太空人还是航天员?太空站和空间站有分別吗?
中国军事|为保密 周恩来取名「二炮」
话说回来,1957年,苏联给中国提供两枚P-2短程弹道导弹和一些技术。至1960年,在钱学森领导下,中国成功发射仿制苏联导弹的「东风-1」,此后第一款自行研发的导弹「东风-2」亦面世。1966年,装上核弹头的「东风-2」导弹试验成功,中国拥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
其实在「两弹结合」(核弹和导弹)试验成功前,中国领导人便决定采纳钱学森此前的建议,成立一支拥有核力量的导弹部队。考虑到当时国际、国内复杂形势,这支战略部队组建要秘密行事。
在这情况下,钱学森当初提出的「火箭军」,显然不方便作为名称,于是总理周恩来就提出把部队称为「第二炮兵」,也就「二炮」;它名义上是陆军的一个兵种,但实际上直接由中央军委掌控,与陆军关系不大。
有人或会问,有「第二炮兵」,又是否有「第一炮兵」呢?解放军是没有「第一炮兵」说法的,硬要说「第一炮兵」是什么,应该就是普通炮兵。
中国军事|2015年军改后升格兼「正名」
后来「二炮」实际情况外界渐有了解,1984年国庆阅兵上,「二炮」装备、人员更首次公开展示,但这个为保密而产生的称号一直沿用。
直至21世纪第2个10年,中共总书记、军委主席习近平推行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极具战略重要性的「二炮」也于2015年升格为独立军种,与海军、陆军、空军,以及新成立的战略支援部队并列;这支升格后的队伍改称「火箭军」,正是当年「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提出的名称。
目前火箭军据报约有15万人,有多个直属基地,装备有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其中的射程上万公里、能携带多个核弹头的东风-41,更是中国战略安全的基石。
最后顺便一提,成为独立军后的火箭军有自己的军服,但很多人却把它和陆军的军服混淆了。以常服为例,虽然火箭军也是绿色,但却是墨绿,并非陆军的松枝绿。此外,火箭军军兵的衬衫是卡其色,而陆军是浅绿色,这可能是最直观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