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鼻哥是何许人?

  白鼻哥是何许人?  

  白鼻哥,也叫白鼻。原指传统戏曲的丑角(三花脸),因用白粉涂鼻,俗称白鼻哥或白鼻。

  在传统粤剧中,白鼻哥的角色多为反派,例如作为才子的反衬,上京考试而榜上无名,下场时说:“今科不中,明科再来。”

  后来,“白鼻哥陪考”就用来比喻考试失败之人。

  其后,白鼻哥又泛指无能之辈瞎凑热闹,永远是陪衬角色,甚或好色之徒。

  

大嫚与小嫚  

  多年前内地有一套叫《青岛往事》的电视剧,两名女角在剧中的名字分别叫作大嫚及小嫚。在青岛话及胶东方言当中,大嫚有“女孩”的意思,通常是长辈对晚辈女孩的称呼。原来,这个称呼来自德语?

  在德语当中,女士、小姐是Dame,复数就是Damen。由于青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被德国强占管治,因此这种德语中文也出现在青岛,故此有人认为这种称呼也只有百多年历史而已。

  此外,在青岛话当中原本只有大嫚没有小嫚,小嫚估计是后来才出现,用来形容更年轻的女生。

  不过,也有人认为早于清嘉庆年间...

「甩底」原来与吃有关?

  做人做事,最重要就是有交代、守信用。答应別人却临时失约,这种「甩底」(爽约)的行为的确要不得。

  「甩底」,在广东话当中有失约、失信于人的意思,原来这个说法与广东的饮食文化有关。

  在古时,广东人喜以瓦煲作煮食工具,特別是煮粥煮汤时便会用到。然而,瓦煲时间用得长了,煲底因长期受炉灶之火所烧,变得脆弱;重复使用后最终可能底部脱落,那么原本在瓦煲中煮好的食物也因而倒了出来。

  后来就有人以「甩底...

一锅粥  

    “一锅粥”是广东方言,比喻一团糟、一个烂摊子。这个词由来是怎样的呢?

  “一锅粥”源自歇后语“煲燶粥——大煲夹渴”。

  粥的特性是粘稠,有如浆糊。粥煲燶(糊)了,便更为黏稠,又不能吃。粥的这个形态,反映做事并未完成,半途而废,一塌糊涂。

  如果有人把“一锅粥”来个胡搞,把粥搞成“泡沫”,就等同“搞到一锅泡”,事态便更严重了。

 

一笔画不成龙 一锹挖不出井

  形容做事不要急进,会说“勿急功近利”、“不能一蹴而就”。在以前,就有一句很生动的语句来形容,你知道是什么吗?

  古时,人们最尊崇是龙,甚至会把龙的画作挂在家中,希望为家添福气。不过,要画出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一笔是画不成的,要多加几画仔细绘描才能够成功。因此,形容要成功就不能急进,就有“一笔画不成龙”的谚语。

  “一笔画不成龙”原来还有下一句的,就是“一锹挖不出井”。古时喝水要挖井,但井不是一挖便成,而是要...

当家才知盐米贵 出门才晓路难行

  形容年青人不知生活艰难,会说“吃米不知价”。旧时民间谚语,有一句意思与之相当的,你又知道是什么吗?

  这一句便是“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意思就是说,孩子长大成家后,面对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就会知道盐米等生活用品并不便宜,以此告诫孩子不要养成浪费的坏习惯。

  以前农村没有马路没有车辆,都是不平坦的泥巴路,一般人无论到哪里都是靠双脚行走。因此,昔日长辈就以“出门才晓路难行”来训示后辈...

宋代夜市营业至几点?

  现代人逛夜市,是愈夜愈精彩,甚至通宵至天光。古时所谓的夜宵又是什么时候呢?

  北宋孟元老曾经以宋代京城生活日常为主题写成作品《东京梦华录》,提及到北宋时期的夜市,说“夜市直至三更尽,纔五更又复开张”。意思是说夜市营业至11时,到凌晨3时又预备第二天的营业。

  古时没有电灯,晚上11时已非常漆黑了,此时还有夜市,可见宋代的夜生活丰富多彩。

  延伸阅读:“半夜鸡啼”有什么特别...

落笔打三更

   如果有人说“落笔打三更”,你会有什么反应?这个俚语是什么意思?

  “更”是古代用来表示小时,以“更”作为单位计算时间。“打更”报时是晚上7时才开始做的事。更夫会以敲锣等形式通知市民时间,一更为两小时,整个夜晚合共有五更,即10小时。

  初更为晚上7至9时;二更为晚上9至11时;三更为晚上11时至凌晨1时;四更为凌晨1至3时;五更为凌晨3至5时。

  一般而言,打...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520

  昨天5月20日,不少年轻男女都像过情人节一样庆祝,引起了笔者的好奇:什么是“520”呢?   

  普通话“520”就是“我爱你”,中国各地方言又怎么说“我爱你”呢?

  上海话:吾老欢喜侬额;宁波话:阿拉腊月子福啊侬;南京话:吾对你蛮有意思滴;重庆话:我只有愣个喜欢你了;开封话:俺就是相中你了;河南话:俺楞中你了;山东话:俺喜憨嫩;山西话:额待见你;合肥话:吾好算你;江苏话:我古西你;天津话:...

吸睛

  在网络上或日常用语,我们都不难看到“吸睛”这个形容词,形容人的打扮或事物很吸引,例如那辆最新型号的红色跑车十分“吸睛”。

  “吸睛”或“抢眼”的英文都是eye-catching或eye catcher,一些能抓住眼球的东西或人物,必然是美丽或特别,“吸”引眼“睛”的关注。

  “吸睛”,就像香港以往惯用的“抢眼”,不过,“抢眼”比较口语化,书面语上,有人会用“吸引眼球”来代替,都是用来比喻很吸引的意思。现代年青人都爱用...

楼主与板主

  现代人喜欢在网络论坛讨论话题或发帖文,发帖文的人叫做板主或楼主,原来板主叫法来自香港,楼主的叫法则来自内地。

  楼主是网络用语,是内地论坛对发帖人的称呼。因为发帖人所发的帖文处最顶,有其他人回复的话,就像建成一层一层楼,所以将最顶的发帖人叫做楼主。

  在香港论坛中,一般称发帖的人为“板主”,但在两地互动下,发帖人的称呼已渐趋模糊,大家亦倾向以“楼主”替代。

  楼主的汉语拼音是“Lou Zhu”,所以有时候...

GG = 完蛋了?!

  “GG”是女孩子英文名字GiGi的缩写吗?非也!它是流行的网络用语,代表“完蛋了!”奇怪是完蛋是Game Over,缩写理应是“GO”,为何是“GG”?

  “GG”其实原是“Good Game”的缩写。起源于电竞比赛。对战后,一方明显胜出,败方就会打出“GG”,意为“即使输了,也是一场好对战”,称赞对方“Good Game”,有风度地表示认输。

  不过,大众却误会成了“Game Over”,渐渐约定俗成解作“完蛋了”。内地、台湾广为采用“GG”一词...

网红与网美

  上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必须的一部分。由学习、开会以致预订物品、点餐等,都离不开网络。“网红”应运而生,“网美”也随之出现。

  “网红”即是网络红人,亦即KOL (Key Opinion Leader),是指因网络而出名的人物,他们可以是借某事件而爆红,又或者是透过经营自己的社交网站或影音网站,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由于透过互联网,能接触世界各地的观众,浏览人数不少,知名度大增,成为“网络红人”。成为“网红”,就好像名人一样...

旺角为何叫Mongkok?

  旺角是九龙繁盛区域之一,每天车水马龙,行人肩摩毂击,配上“旺”这个字最贴切不过,但在近一百年前,旺角仍叫旧有称呼“芒角”,而其英文名亦一直叫Mongkok,而非Wongkok。

  古时的旺角,一点也不旺,更有芒草丛生,像一只牛角伸入海,故称为芒角咀,附近的村落便称为芒角村。根据《新安县志》所载,早期的香港,芒角村以客家人居住为主,约有200人聚居,村民以种菜(西洋菜、通菜)、种花、养鸡、养猪为生。

  1860年代,九龙半岛被割让给英国,芒角村村民于是将所种的蔬菜、花朵、家...

二百五

  说人“二百五”,就是嘲讽别人蠢,不会动脑袋。这个词在不少地方都流行。而吴语、客家话也长期流行它的变体“两百五”。现时,全国普遍都懂“二百五”这个方言,但你又知道它的来歴吗?

  据说战国时期,齐国大臣们嫉妒苏秦,派刺客杀了他。齐王誓要捉拿刺客报仇,谎称苏秦是内奸,表示要以千两黄金奖赏除掉这内奸之功臣。结果有四人自称是刺客,请齐王各赏他们二百五十两黄金,齐王就将这四个“二百五”斩了。

  另外一个说法,古时五百两银子称为“一封”,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半封”谐音“半疯”...

四川话:龟儿子

  “你龟儿子最近去哪里了呢?老子好久都没有看到你了。”是四川话,是什么意思呢?

  又“你龟儿子”,又“老子”,看似很粗鄙的用语,但其实是不拘小节、豪迈奔放的四川人的习惯用语,意思是“你最近忙什么去了,我好久都没有看到你,十分想念啊!”

  又例如这句:“今天老子去上网,啥子狗儿麻糖的人都有。”“啥子”是“什么”,“狗儿麻糖”就是“乱七八糟”的意思,完全展现出四川人的豪迈。

  四...

打牙祭

  “打牙祭”乃四川方言,原本是四川人祭祀财神(或称土地神)的习俗,后来泛指吃肉或丰盛的菜肴。“打牙祭”有什么故事呢?

  《犍为县志·风俗》记载:“工商业家月以初二、十六两日肉食二次,名为打牙祭,已成为各家普遍之习惯。”四川商人传统每逢月初及月中都以鸡、猪、鱼等肉类祭拜土地神,祈求保佑自己生意兴隆,客似云来。拜祭过后,上上下下自然要大吃一顿,“祭”自己的牙齿,于是便有了生动贴切的“打牙祭”之说。

   以前肉价十分昂...

踅踅念

  踅踅念(se̍h-se̍h-liām,音类近:蛇蛇lam)是闽南语,意思是喋喋不休。近年不少人借用此词汇,音译而成“碎碎念”,并嵌入自己网志的名称内,例如有“朱妈妈的碎碎念”。

  闽南语的“踅踅念”,一直重复唠叼不停,说来说去都是说一样的话。 如“你莫一直踅踅念”,就是指“你不要一直唠叨”。用广东话的说法,就是“吟吟沉沉”或“咿咿哦哦”。

  近年网络上多人用了“碎碎念”这词,“碎”就是碎片、支离破碎的意思,加上“念”,就像在人耳边嘀咕,如“朱妈妈的碎碎念”,就是朱妈妈在咿...

噪咖

   说到台湾美食,很多人会想起卤肉饭、牛肉面、柯仔煎等。台湾人还十分喜欢“噪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噪咖”(音:嘲卡),是闽南语,噪指灶头,咖是脚的意思,二字合起来就是厨房。

  台湾人对“噪咖”十分重视。台湾东森电视台于2015年推出饮食节目“无敌A噪咖”,大受欢迎。自此,“噪咖”这个词语在大众媒体上备受推祟。“噪咖EBCbuzz台北媒体公司”更因而成立,推出节目内容不止饮食,更涉及文化、生...

你真虎!

  祝贺朋友身体健康,会以龙精虎猛来形容,不过,“虎”字并不只有强壮的意思,东北话便有“你真虎!”,意思是傻愣愣,没头没脑的,跟老虎凶猛的形象恰恰相反。

  在东北话中,虎是指傻瓜、缺心眼,形容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什么事都敢干。“你真虎!”是莽撞、不经思考地去干,具有贬意。 

  然而,有些时候,东北话中的“你真虎!”却有第二重含义。如爸爸爬上树为小朋友解下被挂着的风筝,妈妈会说:“你虎啊?爬那么高摔到咋整?”这里的“你虎啊?”包含担心,甚至骄傲的成份...

蛙是朵赵冷

  “从未怨过命,一生都打拼。蛙是朵赵冷!”这是电视剧《我来自潮州》主题曲的歌词,最后一句:“蛙是朵赵冷”,是用潮州话唱出,即“我是潮州郎”。

  资料显示,在香港的潮州人约有70至80万人,一些潮州富豪如李嘉诚白手兴家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蛙是朵赵冷”(我是潮州人)、“架己冷”(自己人)等潮州话,大家都可能略有所闻。

  《我来自潮州》这套电视剧,也是以当时亚洲电视主席林百欣的生平做蓝本。林百欣原籍广东省潮阳县,以制衣业起家,后来涉足地...

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饭喝茶,都用“食”字,“食饭”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当中又最爱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并不一样。“工夫茶”一词最早出现在清康熙年间,据说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种,慢慢演变成一种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动作及过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话的意思是仔细、讲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个细小的...

侬好:上海话与邵氏影城

  上海是中国内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话,即上海吴语(又称沪语)则于1930年代曾盛极一时。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电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内人都懂一两句上海话。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电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板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宁波上海话:“阿拉”(即我们)、“侬好”(即你好)、“谢谢侬”(即谢谢你),懂者不多。 

  老板是上海人,编剧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话曾一度充斥了整个片场,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话,千万别...

“十三点”与“十二点六十分”

  “十三点”这上海方言,词义大抵是怪里怪气、傻头傻脑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伤感情的骂人话。

  由于使用频率极高,由“十三点”这方言衍生出不少与“十三点”完全同义的隐词或暗喻,看得令人会心微笑。

  例如“B拆开”便是“十三点”的同义词,只不过这词语已化身成一道谜题,要人动动脑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开,就成一竖一弯的阿拉伯数字“13”。

  另一个表示“十三点”的隐词是“十二点六十分”...

打了珍可以去见soon仔!

   “打咗珍可以去见soon仔!”还记得在疫情期间,在宣传长者打疫苗的广告片中,一位100岁婆婆说了这句话吗?

  “打珍”其实是“打针”,“soon仔”是“孙仔”,全句意思是:打了针便可以去见孙仔了。当时“soon仔”还一度成为潮语。

  这位婆婆说的方言近似台山话,但又算精准,因为台山话的“仔”叫“doi”,“靓仔”台山话发音为“靓doi”,因此“孙仔”的在台山话的发音为“soon doi”。

  说起台山话...

市担:STAMP  

  广东台山有一个词语“市担”,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这个词语原来是由英语直接演变而成,并沿用英语的发音。

  “市担”意为邮票,来自英文“STAMP”。其余例子还有:看球赛时说“骨波”,即好球,来自英文“GOOD BALL”。

  另有部分词语半中半英,例如:“老民”,意为老人,由“老”和“MAN”结合而成;“好反”即好玩,“好”和“FUN”融合所致...

“动物”方言有哪些?

  中国方言中,不乏以动物来揶揄人,像扮死狗、像猪一样蠢等,大家知道哪些呢?

  浙江台州盛产海鲜,到当地食蟹就好,不过若被人说是做“大水蟹”,就是说你随波逐流;说你“死白蟹”,就是说你一无是处。同时,要小心别做“搅塘乌鱼”的人,即专搞破坏的人;也要提防“浮头鱼”,即非常糊涂或专搞破坏的人。

  武汉人吵架必出“个斑马”,也有人说这不真昰骂人,只是表达不爽和愤怒的心情而已。总之...

五一国际劳动节

  今天是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让我们说一下劳动节的故事。

  国际劳动节的由来源自一场1886年发生在美国芝加哥的工人集会,起初这场示威游行的诉求只是劳工们想争取缩短工时,后来引发为流血事件。世界工人运动组织「社会主义国际」为纪念这一场行动,于1889年宣布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

  全球大部份国家和地区都将5月1日设为劳动节,包括中国、韩国、法国、德国...

生骨大头菜

  在广东话俗语当中,形容宠过了头的孩子,会形容为“生骨大头菜”。为什么?

  原来是和大头菜的生长有关。

  大头菜即是大头冲菜,是广东一带的传统风味名菜,这种菜通常会被人取出茎部作腌制咸菜之用,蒸肉饼、蒸鱼都会用到。但如果大头菜种得不好的话,菜中的纤维便会又粗又硬,吃菜时便会弄得满口是渣,就想像有骨头一样,难以下咽。

  农民会以“种坏”来形容这种不好的大头菜,而“种坏”又...

WeChat
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您的浏览体验, 请确定您同意及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才继续浏览。
同意及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