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10-17
1983年10月17日,联系汇率制度在香港正式实施。
香港的联汇制度属于货币发行局制度,货币基础得到美元资产的十足支持。货币基础的任何变动,都必须有美元资产按固定汇率计算的相应变动完全配合。
香港金管局透过自动利率调节机制及履行兑换保证的坚决承诺,去维持港元汇率的稳定。香港金管局的兑换保证,承诺在7.75港元兑1美元的强方兑换保证水平,按银行要求卖出港元,并在7.85港元兑1美元的弱方兑换保证水平,按银行要求买入港元。
香港历史上曾经实行过不同类型的汇率制度。在1863年至1935年11月4日,香港以当时的国际货币“银元”作为法定货币,采取银本位制。不过后来发生全球白银危机,香港弃用银本位制,将港元与英镑挂钩。初期及中期都是按16港元兑1英镑的汇率,后期变成14.55港元兑1英镑。
1972年6月,英国让英镑自由浮动,香港遂改为与美元挂钩,最初是5.65港元兑1美元,翌年2月改为5.085港元兑1美元。到了1974年11月,由于美元弱势,港元变成自由浮动。
浮动汇率头两年,运作颇为顺利,但其后在货币、信贷和通胀等因素影响下,令当时香港经济出现动荡,实质本地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975年跌至0.3%,在1976年却上升至16.2%,通胀更由1975年的2.7%大幅攀升至1980年的15.5%。
此外,一方面有投机狙击活动,另一方面亦有对香港前途的信心危机。两者“夹击”之下,港元贬值程度在1983年时达至非常严峻的关头,港元汇价由1981年的5.13港元兑1美元,大幅贬值至1983年的9.60港元兑1美元。
最终,香港再一次采用固定汇率,时任财政司彭励治在1983年10月15日星期六,对外公布联系汇率制度的详细内容,并定于同月17日星期一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