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宫|榫卯和斗拱的关系密不可分?

编辑︰流荧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600余岁的故宫,为何能在历经上百次地震后依然屹立不倒?那就不得不提到古人的匠心建筑技艺——榫卯结构了。

 

我们的故宫|什么是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的发明可追溯至7,000年前,在长江下游生活的古人类河姆渡人。他们利用木材的柔韧性,通过木头之间互相结合,承架起屋顶的重量,来搭建坚固的房屋。

  在故宫,哪里最能体现出榫卯结构的精妙?答案就是斗拱。

故宫榫卯结构
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承重结构,安放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图为故宫太庙屋顶的斗拱和彩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承重结构,安放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应用构造精巧,通过逐层纵横、交错叠加的榫卯结构,能承载起紫禁城的飞檐高卷。

我们的故宫|斗拱如何制作?

  斗拱是按照构件组合规律逐层安装的,纵横构建十字搭交节点刻十字卯口。

  各层构件水平跌落时,由暗销固定,这些横纵构件既互相咬合又互相限制,能将大面积的重量摊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斗拱成为一个巧妙的力学构件,这便是榫卯结构的神奇之处。

故宫榫卯结构
通过逐层纵横、交错叠加的榫卯结构,能承载起紫禁城的飞檐高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斗拱到底要如何制作?

  先从选料开始,用勒子在木料上刻画出直线,再以中线为轴左右量度。墨斗弹线、竹笔截线,运用拉杆钻、刨子、凿子、扁铲等传统工具,分别进行锯割、刨削、砍凿等步骤。每个构件都离不开匠人精准至毫米级的测量。

故宫榫卯结构
2009年,包括榫卯技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入选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来源:Getty)

  正是这样精确的尺寸计算,才使得宫殿在搭建过程中,额枋和檐柱能够进行精密的榫卯配合,无需一根钉,便能达到稳固抗震的功能。

  凸为榫,凹为卯,一榫一卯,看似简单却千变万化,背后凝聚的正是中国人精良深厚的建筑造诣。

  延伸阅读:我们的故宫|八大作的搭材作是什么?

  延伸阅读:不用一钉的神奇建筑 这座风雨桥惊艳CNN 

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  

  踏入农历八月,又是华人最具节日气氛的中秋节。提起这个节日,我们除了会想起食月饼、玩灯笼外,大家又知不知道在老一辈之间流行一些中秋传统节日的习俗或禁忌?其中一项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想必大家都会有个疑问,就是为何一个讲究团圆的节日,偏偏男性和女性各自都有不能参与的活动?先说“男不拜月”,原来在古代民间,月亮多数用来形容女子,属于阴柔的代表,是故象征阳刚以及正气的男子自然就不适合祭拜月亮了。

  与之相应的“女不祭灶”亦是同样道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每家每户都会祭拜灶王爷...

发怐愗

音:faat6 ngau6 dau6  意思是没精打采,呆头呆脑 。

      发怐愗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原来早在战国已有“怐愗”的用例。 

     “怐愗”指愚貌﹐也有愚昧及不聪明的意思。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在《楚辞.宋玉.九辩》中云:“愿沉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怐愗而自苦。”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有古代四大美男之誉的他不被楚王重用,于是借悲...

香港故宫将于9月25日起,推出“中华文明溯源”全新特别展览,聚焦“探源工程”中的考古丰硕成果,是继三星堆特展后,第二个“中华文明”系列展览。

香港故宫全新“文明溯源”特展 逾110件文物亮相包括青铜器

香港故宫全新文创系列“香港故宫特‘宫’队”

香港故宫文创上新 特“宫”队角色内藏玄机?

香港故宫3月圆明园展览

香港故宫3月底“上新” 圆明园展逾190件文物亮相

香港故宫虚拟博物馆

香港故宫“虚拟博物馆”上线 用科技呈现文化艺术瑰宝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