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31/12/2023
今次我們走進歷史現場的體驗,重點景點是曹操高陵。從石家莊到曹操高陵,途中會經過一個名叫邯鄲(粵音:寒單)的城市,相信大家看戰國時代的歷史劇,經常也到看到邯鄲這個地名。事實上,這個歷史文化名城,至今仍然存在,位於河北省,經歷數千年,仍然未有改名。今次經過此地,絕對值得停留一下。
戰國古都邯鄲 見證趙國興衰
邯鄲歷史悠久,是中原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距今8,000年前,便曾在這裏發現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更長達百餘年,前後經歷八代國君,是當時中國北方政治、文化、經濟、交通中心。成語邯鄲學步,便得名於這個城市。
根據史料記載,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一開始的都城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西元前425年,趙國遷都到中牟(今河南省鶴壁市一帶),西元前386年,趙敬侯將趙國都城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自此之後,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經歷了趙國的崛起、衰落以及滅亡。
延伸閱讀:3000年歷史|探秘邯鄲:中國史上唯一從未改名的古城
從《趙都賦》看邯鄲趙王城盛況
在這樣燦爛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我們專程來到趙王城遺址公園,景區依託戰國故都趙王城的歷史遺址而建。趙王城亦稱趙都宮城,是當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戰國古城址,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入選國家遺址考古公園名單。
趙王城宏偉壯觀,是邯鄲作為趙國都城最具代表性的歷史見證。三國文學家劉劭(粵音:兆)在《趙都賦》中,以豪放的筆墨讚美了趙王城的盛況:「爾乃都城萬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峙華爵以表甍,若翔風之將飛,正殿儼其造天,朱欞赫以舒光。盤虯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梁。結雲閣于南宇,立叢台於少陽。」這描繪了當時趙王城壯闊恢宏的氣勢及輝煌。
延伸閱讀:三國文化深度遊2023前瞻 走進歷史現場
穿過大門後,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大型浮雕,雕刻的是栩栩如生、硝煙彌漫的石刻戰場;低頭則可以看到凹凸有致的石刻文字,就是《趙都賦》,此文章名滿天下,與劉劭另外兩篇文章《許都賦》和《洛都賦》並稱三都賦,遺憾的是三篇文章只有《趙都賦》遺留下來。
158米歷史長卷 記錄趙國大事
「歷史長卷」由眾多用花崗岩做成的竹簡組成,每個竹簡上面都記錄與雕刻着趙國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或成語典故。一幅幅年輪石冊,多少史事淹沒在歷史長河中。長卷長度定為158米,寓意着邯鄲作為趙國都城158年。
邯鄲叢台 始建於趙武靈王鼎盛期
《趙都賦》提到的邯鄲叢台,是古邯鄲的象徵,現位於叢台公園內,是一個擁有4A級別的免費公園,現存古叢台為清代同治年間重修。由西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西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的趙國,就是鼎盛時期的趙國。相傳叢台始建於趙武靈王時期,故稱武靈叢台。
戰國時期,趙國本是一介小國,武靈王即位後,決心使國家強盛起來。當時北方少數民族被稱為「胡人」,他們身穿窄衣,以能征善戰著稱,武靈王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啟發,遂讓趙國上下都改穿胡服,勤練兵馬,終於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叢台是趙武靈王觀看軍事演練及娛樂表演的場所,當年曾以結構奇特、裝飾精美而聞名列國,李白、杜甫等詩人都曾登臺揮毫題詩。古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台的壯觀。
秦統一六國後,設置邯鄲郡;西漢時,地位有所提高,與關中的長安、中原的洛陽、山東的臨淄、西南的成都,共用「五都盛名」。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邯鄲南部的鄴城逐漸興起,袁紹、曹魏等勢力先後佔據鄴城而稱霸天下。
(作者三國歷史文化深度遊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pthtour 、 https://travelbyod.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