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房地產市場改革序幕 全國第一個「私樓」廣州東湖新村

編輯︰王子傑

  如果問,香港第一個大型私人屋苑在哪裏,相信不少人都能說出正確答案,就是在1968年起入伙的美孚新邨。

  但大家又知不知道,在改革開放後的中國,開啟房地產市場改革的第一個私樓在哪裏呢?

改革開放|東湖新村創下多個全國第一 助力解決住房問題

廣州越秀區的東湖新村是改革開放後,全國第一個「私樓」。(網上圖片)

  答案就是廣州越秀區的東湖新村。

  東湖新村因鄰近東湖公園而得名,其於1979年動工興建,3年後竣工,是改革開放後全國第一個商品房(即可以公開買賣的私人樓宇)住宅小區。

  東湖新村開創多個全國第一,第一個引進外資興建的居民住宅、第一個以人民幣交易的商品房、第一個實行住宅小區管理、第一個在房地產行業實行股份制。

  在改革開放以前,廣州的市政公用設施和城市建設簡陋破舊,人均居住面積更一直只在3平方米左右,「三代同房」現像比比皆是。

  然而,市政府投入住房的建設資金與建築成本相距甚遠,單靠撥款難以解決住房問題。

  改革開放後,中國引進外資的大門已經打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珠三角多座城市有大量「三來一補」工廠拔地而起。

改革開放|東湖新村引進港資開發 單位分3批在兩地銷售

東湖新村引進港資投資,政府則提供土地,是當時房地產開發的新模式。(網上圖片)

  面對只有地、沒有錢的局面,廣州開始考慮引進外資來建設住宅。

  於是,經批准後,史無前例的引進外資住宅建設指揮部(引進辦)正式成立。

  1979年10月15日,政府批准利用外資改造舊城區的東湖新村項目,引進辦與香港寶江發展有限公司參照補償貿易的方式,首次引進港資開發房地產項目。

  港資投入1,080萬元人民幣,東山區則提供3.1萬平方米土地,雙方共同興建建築面積近7.6萬平方米的住宅小區。建成後,三分之一的單位歸港資在香港出售,三分之二單位歸開發單位安排,包括安置拆遷戶及在內地銷售。

  經過一番周折,東湖新村在1979年12月打下第一根樁,短短3年時間就基本建成,同時綠化、道路、水電、通信、生活供應、金融服務等一應俱全。

東湖新村一大特色是提供當時非常陌生的物業管理,住戶非常樂意付費享用服務。(網上圖片)

改革開放|東湖新村經驗傳至各地 開啟房地產市場改革

  作為全國第一個「私樓」,東湖新村亦是全國第一個借鑑香港經驗實施物業管理的屋苑。

  東湖新村會為住戶提供兩個垃圾桶輪替使用,早上安排收走裝滿的垃圾桶,清洗後再放回。甚至冬季的棉被、冬衣,家中放不下,物業也可以代為保管。這些破天荒的體驗,令到住戶從此有了「物業管理」的概念。

  引進外資、實現屋苑管理,這些「借雞生蛋」的模式很快就走出廣州,在全國遍地開花。屋苑的規劃、建設、管理整合成一條龍的「東湖模式」,迅速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更重要是,東湖新村令中國房地產找到全新的道路,土地資源獲得充分利用之餘,利用外資的資金、房地產開發技術和理念去解決住房問題,政府也能從中獲得利益,整個房地產從此活躍起來。

東湖新村的成功經驗很快就傳至各地,成為中國房地產市場改革的序幕。(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告別「福利分房」時代 一紙「房改」通知開拓新未來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從第一本到近8億本 不動產權證書是甚麼?

改革開放|「國產車」經典桑塔納 見證中國汽車業跨越式發展

改革開放|「商業第一股」天橋百貨 國企股份制改革揭開序幕

改革開放|從第一本到近8億本 不動產權證書是甚麼?

改革開放|回看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之路 從第一次到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