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莫笑貓 共樣尾翹翹

  「五十步笑百步」、「半斤百兩」的意思是說,自己比別人好不了多少,不好好反省自己,就別取笑別人了。

  客家諺語中,有一個句子與這個意思相近,而且還十分有趣,值得在此分享一下。

  這句話就是「狐狸莫笑貓,共樣尾翹翹」。

  想像一下,狐狸與貓一樣有長尾巴,行走時尾巴都高高翹起、左右搖擺的,可狐狸卻取笑貓,走動時尾巴往上翹的樣子十分趣怪。

  若果有客家人這樣說你,該是時候自我檢討一番了。

  延伸閱讀:五十步笑百步 

「節約」一詞由來牠有關?

  呼籲不浪費,我們會用「節約」一詞,通常是一個動詞。不過在春秋戰國時期,「節約」還是一個名詞,它是馬身上的一個飾件。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會拴馬絡頭,即幾根繩子交叉,再在交叉位做一個結頭把繩子連在一起,防止繩子走偏,這個結頭就叫做「節約」。

  正因為「節約」有節制馬匹走動的功能,時間長了,也就衍生出不浪費的含義。   到了秦漢時期,人們覺得在馬頭上用一大堆飾件太麻煩,於是將拴馬繩直接打結,不再用「節約」來節制。不...

「吝嗇」一詞背後的有趣故事

  形容別人太過守財,我們會說「吝嗇」,原來背後還有一個有趣故事。

  《世說新語·儉嗇》一文中有說:「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后更責之」。

  就是指王戎生性吝嗇。他的一個侄子結婚,作為伯父的王戎當然要送禮,可他只是「送他一件單衣」。不單如此,王戎送了卻又不捨得,竟然向人家要回來。

  他不單對待別人,就是對自己女兒也大方不到哪裏去。

  「王戎女適裴頠,貸錢數萬...

「小器」還是「小氣」?

  當有人表現吝嗇時,我們會形容為「小氣」,但是,又有人說是:「小器」,究竟哪一個才是正寫?

  《漢語大詞典》中「小器」、「小氣」兩條詞目都有收錄,兩者屬於同義詞,意思都是指「不大方;貪小;吝嗇」。

  「小器」一詞早在《論語》出現。《論語·八佾》:「管仲之器小哉。」就是說管仲的器量不大。

  而「小氣」則在清代才開始出現。《紅樓夢》第六十七回:「我又不是兩三歲的孩子,你也忒把人看得小氣了」;...

買東西,為何不是「買南北」?

  去購物的話,我們一般會說「買東西」,但有沒有想過,為甚麼是「買東西」,不是「買南北」?

  田書華《「物稱東西」的俗語源淺深》中,提到「東西」一詞早在漢代已出現。儒家經典《公羊傳 · 襄公十六年》中有「君若贅旈然」,當中的「旈」,就是指東西的意思了。

  據說,南宋理學家朱熹好友拿着竹籃子要去買東西時,朱熹就曾向他詢問過這個問題:「為甚麼買東西,不買南北?」

  好友這樣回答:「不行,因為...

相關標籤

老來學吹笛 吹得會來鬚就白

  在中學時代,準會聽過老師說「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意思就是要把握年輕時的光陰,努力學習及工作,否則到了年老一事無成時,就只剩傷悲了。 

  客家人有一句意思相近的諺語,就是「老來學吹笛,吹得會來鬚就白」。

  學吹笛,需要靈活的肢體配合及音樂的薰陶,這些都是年紀愈小學習效果愈好的,年紀大了、髮鬚都變白了才學習的話,就難以學成。

  因此,就有老來學吹笛,吹得好的話鬚都變白了,就是學來無所能發揮的意思了。

  所以,還是少年時多學習擴闊眼界...

路毋行毋平 人毋學毋成

  要勉勵一個人經過努力最終得到成功,有不少形容詞,如「有志者事竟成」。而客家諺語中,則有一句「路毋行毋平,人毋學毋成。」

  這句話喻意,一條路如果無人去走,就不會變得平坦;而人若不知學習,就無法成材。客家人用字貼地又有趣,充滿感染力。

  延伸閱讀:讀萬卷書  不如行萬里路  

吂食五月糉 襖袍毋入甕

  廣東人有一句話:「未食五月糉,寒衣無入櫳」,客家話也有一句相近的諺語,大家又知道嗎? 

  那就是「吂(音忙)食五月糉,襖袍毋入甕」了。

  在農耕社會,端午節前後,是冷與熱的分界線,端午節前若是天氣變熱的話,老人家都勸說不要收起冬天衣服,因為天氣有可能還是會寒冷的;待真正吃過五月糉,天氣才真的漸漸變得炎熱,厚衣服和棉襖就要收藏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