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國企第一位「洋廠長」 不可不知的德國人格里希

編輯︰王子傑

  格里希(Werner Gerich)是一位外國人,卻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佔有獨特地位,是國企第一位「洋廠長」,更在去世後獲湖北武漢市豎立銅像以作紀念。

改革開放|鄧小平提出「引智」 聘外國人參與中國建設

位於武漢市漢正街都市工業區的格里希銅像。(網上圖片)

  武漢檔案局完整保存了當時聘請格里希的原始檔案。1984年185號文件是一份關於聘請格里希擔任武漢柴油機廠廠長的會議紀要,當中寫道「聘請格里希任武柴廠長,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吸收和借鑑西方先進經營管理方法的一個重要措施」、「我們應當解放思想,以積極堅定的態度把這項工作做好」。

  武漢柴油機廠曾經打造出新中國第一部小型手扶拖拉機,卻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這間全國第一間擁有上萬部生產能力的農業機械骨幹企業,與當時大多數國營企業一樣,正面臨紀律渙散、管理混亂、產品品質差、浪費嚴重等問題。

  1983年7月8日,為進一步推動國家改革開放,鄧小平發表《利用外國智力和擴大對外開放》談話,提出要聘請外國人參與中國各方面建設,「搞現代化建設,我們既缺少經驗,又缺少知識」、「不要怕請外國人多花了幾個錢」、「要擴大對外開放,現在開放得不夠」。

改革開放|格里希擔任「洋廠長」 管治有方國企起死回生

格里希是中國國企的第一位「洋廠長」,更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標誌性人物。(網上圖片)

  格里希是當時其中一位來自西德的退休專家,在武漢柴油機廠擔當技術顧問。

  格里希在機械製造業方面有豐富管理經驗,經過調查研究,他為工廠撰寫超過10萬字的顧問意見,並提出百多條合理化建議。

  當時格里希歎道,如果能夠成為廠長,一切經過改變之後,即使只有現有設備,也能使產品質量和使用壽命大大提高。

  武漢市外事辦得知格里希的想法後,決定響應當時國家政策,破例騁請格里希擔任廠長,同時特別成立由市政府領導擔任組長的5人協調小組,定期在工廠辦公,為格里希在管廠治廠、改革創新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持。

  1984年11月,格里希受聘為廠長,任期兩年,中國第一位「洋廠長」正式上任。

格里希不吝嗇地傳授工廠工人知識及經驗。(網上圖片)

  針對積弊,格里希第一步就是處理渙散的勞動紀律,他更以身作則,每天都是第一人來到工廠。

  對於混亂的管理方式,格里希要求從廠長到管理幹部,每一個管理人員都要深入工廠去解決問題,不能只坐在辦公室。

  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亦是格里希的的整治目標,結果加插了大量「自己人」的質檢科被「大換血」,變成高效率的管理中樞。

  格里希管治有方,武漢柴油機廠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柴油機氣缸的雜質從5,600毫克下降到100毫克以內、廢品率由30%至40%降到10%以下、產品使用壽命由3,000小時增加到6,000至8,000小時等。

  在格里希的帶領下,武漢柴油機廠成功發展外貿,向東南亞國家出口,年出口量達到5,000部,創造超過100萬美元的外匯收入。

  此外,格里希更完成撰寫26萬字的企業機構設置和勞動重組方案,將工廠行政管理系統設計成一個精幹、高效的網絡,實行以崗位為核心的結構工資制。

改革開放|引發「格里希效應」 獲追授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格里希(左)擔任廠長後,很快就提拔有潛質的人擔任總工程師。(網上圖片)

  令人遺憾的是,格里希離開後,武漢柴油機廠最終在1998年破產收場。

  2003年,格里希在德國逝世,據他的中國友人憶述,在他生命最後幾年,大家始終不忍告知真相。格里希曾經提出要回去武漢看看,也被當地正在修路搪塞過去。

  格里希的事迹後傳至今,不僅因為他使武漢柴油機廠一度重新「活」起來,更重要是他創造了西方先進經營管理模式與中國企業成功嫁接的極佳例子。

  「格里希效應」對於當時中國要全面推進「引智」工作,具有里程碑作用,是國企引進人材的大膽且成功的嘗試。

  格里希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標誌性人物,在2018年舉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他獲追授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第一間中外合資酒店 北京建國飯店誕生記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摘牌」人民公社創先例 「中國農村改革第一鄉」向陽鎮

改革開放|18歲到深圳當「打工妹」 她的工作證被收入博物館

改革開放|農業縣城變「世界工廠」 「東莞模式」如何成就萬億元GDP?

改革開放|第一間中外合資酒店 北京建國飯店誕生記

改革開放|「驚天第一破」 中國首間破產國有企業瀋陽防爆器械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