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1/03/2023
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被視為中華文明的一個載體。
内地近年掀起「復古」熱潮,現代的「知音人」,是怎樣將這門「曲高和寡」的古老藝術傳承下去呢?
古琴藝術列世界文化遺產
古琴,古時稱作「七弦琴」,是中國文士音樂的代表,其琴身構造、製作工藝、琴名含義、琴曲意境,無不寄託文人哲思。
古代文人「四藝」琴、棋、書、畫,以琴為首;清代《琴學正聲》形容古琴是「貫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可見古琴藝術在中國古代的超然地位。
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作為一門「曲高和寡」的藝術,古琴傳承的「門檻」,不僅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內涵,還有如「天書」一般的琴譜。
與西方音樂不同,古琴的琴譜叫做「減字譜」,是一個個奇特的文字,並不記錄音調和節奏,而只記錄演奏指法和順序。
古琴為甚麼要「打譜」?
將文字變成一首完整的琴曲,就要靠琴師來「打譜」,即是通過一遍遍彈奏琴曲,確定最終的音調、旋律以及呈現出的意境,涉及考古學、歷史學、文學等的學科,對專業性要求極高,且耗時費力,有「大曲三年,小曲三月」的說法。
如果沒有了琴譜和會「打譜」、演奏的琴師,琴曲就面臨失傳命運。
古代有「廣陵一曲成絕響」的說法,就是因為魏晉時期古琴曲《廣陵散》的琴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不知所蹤,直到明代《神奇秘譜》中又重新出現,現代的《廣陵散》琴曲則是由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所打譜和復原的。
因此古琴藝術的傳承,可謂人在技在,人走技走,從學習指法到傳承藝術,更非一日之功。
近年,内地掀起「復古」熱潮,不少年輕人開始學習古琴,部分更成立琴社,以古琴演繹現代音樂,廣受歡迎。
延伸閱讀:當古琴遇上哆啦A夢
AR和VR技術 推動古琴藝術傳承
曾經深藏宮廷的傳世名琴和琴譜,亦現身各大博物館展覽,令更多人了解到古琴藝術的魅力。
館藏88張古琴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於2019年起在鐘粹宮舉辦首個古琴文化展,展出「大聖遺音」等傳世名琴,以及琴譜等相關文物,以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方式,展現一個古琴文化世界。
延伸閱讀:雲看展:故宮與古琴文化
不少展覽則利用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景)等新技術打造互動裝置,讓沒有學習過古琴的參觀者,親身感受古琴音樂的美妙。
「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琴承載着從古至今中國人對精神共鳴的追求。正是這些知音人的不懈努力,讓古琴藝術穿越千年,「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