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1/02/2023
電影《流浪地球2》2023年春節在內地上映,再掀科幻熱潮,片中很多設備也引起網民熱議,其中討論最多的莫過開篇就出現的太空電梯。直通天際的太空電梯是否符合科學原理?它有可能實現嗎?
太空電梯可「掛」在地球同步軌道上
太空電梯肯定不是在《流浪地球2》首次出現的,不少科幻電影都曾見到;它甚至有逾百年「歷史」,早於1895年,俄國人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y Ciołkowski)已提出類似構思;這位航天先驅的名言大家可能會聽過,就是「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中。」
當然,很多報道都指太空電梯不只存在於幻想,它在原理上是可行的,很多國家的科學家都正具體地研究。
有人或直覺地質疑太空電梯的纜索或支架如何能「掛」在茫茫太空之中?
原來在地球赤道的3.6萬公里上空,有着「地球同步軌道」;在該軌道上的航天器,運行速度剛好與地球自轉同步;假如從地面上遠眺,它就像靜止在天上;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或太空站,正好能作為「掛鈎」。
從「掛鈎」垂下長長的纜索,一直到達地球赤道並予以固定,再在纜上裝上載人載貨的「車廂」和相關設備,即可以成為一部直上空的太空電梯。
目前中國太空站和國際太空站運行軌道距離地球只有400公里左右,3.6萬公里的太空電梯高度高得多。
為甚麼要太空電梯?目前人類進入太空都要靠運載火箭,但火箭要擺脫地球引力,必然消耗大量燃料來加速,燃料甚至達到火箭總重的90%以上,成本高、效益低。所以如果太空電梯能製造出來,它的運作成本將大幅降低。
「炭納米管」或成為太空電梯纜索物料
有傳媒估算,目前發射一公斤貨物到太空要2萬美元,用太空電梯只需500美元,低廉成本將是人類實太空移民、更遙遠的深空探索的基礎。
另一方面,太空電梯不需要靠速度來擺脫地球引力,讓它可以「低速」運行,使用者不需承受重力,這也讓一般人的太空旅行成為可能。
不過,剛才說的只是太空電梯最簡化的原理,它涉及技術還有很多,而且即使原理再簡單,也不等於容易建造。
以目前科學發展而言,建設太空電梯仍有很多難點,例如如何把設備送上太空、建成之後如何維護、遇故障如何救援等等。
而最需要解決的,是用甚麼物料來製造足夠長的電梯纜索,而且它必須有超高強韌度(3.6萬公里幾近環繞赤道一圈了),還一定要極輕,否則一條3.6萬公里長的纜索,自身重量就足以把一切壓跨。
其實能製造太空電梯纜索的高科技物料,1990年代初已研發出來,稱為「炭納米管」。據報1.6克重、1立方厘米大小的「炭納米管」,便能承受超過800公噸的重量,其強度是鋼鐵的100倍。
日本一家公司2012年即宣稱要用「炭納米管」來製造太空電梯,並以此在2050年前把人送上太空。
中國航天路線圖暗示研發太空電梯?
不過目前來看,日本公司的計劃應該難以如期實現了,因為「炭納米管」雖然研發了出來,但以他們掌握的技術,只能製造出幾公分長的一段。
中國在「炭納米管」技術方面目前有一定優勢,清華大學一個團隊2017年曾製造了世界最長、單根長度達半米以上的「碳納米管」;可是即使半米,與3.6公里還是相差很遠,還需繼續突破。
那作為航天大國的中國,是否有發展太空電梯的路線圖?相關資料甚少,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2017年發表的《2017—2045年航天運輸系統發展路線圖》中,曾提到「到2045年,進出空間和空間運輸的方式將出現顛覆性變革,天梯、地球車站、空間驛站建設有望實現」;文中的「天梯」是否就等於太空電梯?官方沒解釋,大家可以發揮想像。
此外,新華網2021年一篇提為「先坐『天梯』再『開車』 這份月球漫遊指南請查收」的文章中,更提及從地球直通月球的「月球天梯」,非常科幻。
無論如何,像《流浪地球2》中的太空電梯,未來肯定會實現。至於是多久的未來,現在或沒人知道,就像生活在1923年的人們,應該不會想到短短46年之後(1969年),人類便已經登陸月球。
《流浪地球2》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由吳京及李雪健主演,劉德華特別演出。該片為《流浪地球》的前傳,講述「太陽危機」即將來襲,人類面臨末日災難與生命存續的雙重挑戰;該片的開篇就出現了太空電梯。
延伸閱讀:《三體》《流浪地球》作者 劉慈欣讓中國式科幻走向世界
延伸閱讀:我國發布未來航天運輸系統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