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2/10/2022
節日通常每年都過,但苗族有一個神秘節日,12年才過一次,辦一次就要持續3年,這就是「鼓藏節」,來自貴州雷山縣和榕江縣的古老民俗,已有3,000多年歷史,規模極其盛大。鼓藏節被視為苗族精神的展現,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規模最大節日:鼓藏節
鼓藏節,又叫做祭鼓節,是流行於貴州雷山縣、榕江縣的古老民俗,本質上是一個祭祖和祈福的節日,相傳起源於夏王朝時期的古三苗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雷山、榕江苗族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歷時最久的一個傳統節日。
雷山是苗族在大遷徙之後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擁有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西江千戶苗寨。雷山苗族為甚麼將祭鼓視作祭祖呢?這與一個古老傳說有關。
根據《苗族古歌》記載,苗族認為創世始祖是蝴蝶媽媽,相傳她棲息於楓樹中,因此楓樹製成的木鼓就被視作祖先神靈的象徵,祭鼓即是祭祖。
鼓藏節以古代曆法中的十二地支來計數,每隔12年舉辦一次,不同苗族分支舉辦的年份也不同,例如有些是在申年(猴年),有些則是亥年(豬年)。
雷山成立工作組 傳承鼓藏節文化
最開始,整個鼓藏節活動要持續4年之久,不過現在已經改為3年,包括招龍、醒鼓(起鼓)、迎鼓(接鼓)、祭鼓、送鼓等儀式,部分地區會使用銅鼓代替木鼓。人們載歌載舞,吹奏蘆笙,鬥牛,祭祖,祈求富裕安康,現場氣氛非常熱烈,因此也吸引了五湖四海的遊客。不過部分儀式並不對外人開放,至今都保持神秘。
這個12年才舉辦一次的節日,被視為「研究苗族歷史和文化的百科全書」,於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着社會發展,鼓藏節的文化傳承亦受到衝擊,一些儀式逐漸簡化,祭祀過程中的「鼓藏隱語」也有失傳風險。雷山縣為此成立保護工作小組,設立雷山苗族文化研究中心;西江千戶苗寨也設立「鼓藏堂」作為展示點,傳承、活化這個苗族的古老民俗。
延伸閱讀:苗族活史詩——神秘的西江千戶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