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9/05/2021
上海黃浦江邊的西岸文化走廊,是近年中國旅遊新熱點。這個位於上海徐匯濱江的文藝地標,由工業廢墟改造,是上海舊城活化的代表作,這裏糅合多位當代中國建築師的設計心血,柳亦春是其中一位重要推手。
上海世博促進城市更新 助中國旅遊發展
上世紀80年代,浦東尚未開發,上海最引以為傲的還是外灘、南京路和法租界「老三樣」。可是從青島而來的年輕建築師柳亦春不這樣看,他認為上海最優秀的歷史建築,是工業建築。
2000年中,伴随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而來的基建熱潮,上海徐匯區出現大規模城市更新。不過真正讓黃浦江西岸工業廢墟蛻變成今天的中國旅遊文藝地標,是在世博之後。
「上海曾經是中國最發達的工業城市,一度創造了全國一半的GDP。所以工業文明是上海最值得驕傲的文明。」──當代中國建築師柳亦春
由柳亦春改造的龍美術館(西岸館),是該區最先運營的美術館,2012年徐滙區政府落實打造西岸文化走廊,龍美術館(西岸館)已開始籌建。這裏以前是運煤碼頭,柳亦春刻意把煤漏斗保留,改造為標誌性的「斗廊」;兩旁的美術館,由獨特的「傘拱」結構支撑,牆身以清水混凝土澆灌,從側面看,就像一把把打開的雨傘,把混凝土方盒撑起。
中國旅遊文藝地標 「傘拱」結構細訴中國工業史
柳亦春的建築著重結構,「傘拱」是龍美術館的骨架,是建築的本質,即使時間流逝、歲月侵飾、表層剝落,這副骨架依然承載着建築的本質和城市文化。
「表面的東西只是一時的歡愉,只有本質上的東西才能給人帶來營養和力量,讓人們更好地前進……我們不應該放棄內在的價值,因為這樣才能對當代社會構成一種批判。」這是柳亦春堅信的核心價值。
延伸閱讀:長城腳下公社「竹屋」 體驗大師級建築美學
「長江以南最佳建築師」 建構中國藝創空間
新落成的工業風美術館,與歷史遺留的煤漏斗互相呼應,訴說着浦西的城鎮演化,為柳亦春摘下《福布斯》中國最具影響力設計師30強及多項國際建築大獎,獲「長江以南最佳的建築師」讚譽。
2014年龍美術館(西岸館)竣工,成為西岸文化長廊項目的起點。之後幾年,江邊藝術地標相繼落成,由余德耀美術館(原龍華機場大機庫)、西岸藝術中心(原飛機制造廠)、油罐藝術公園(原航油油罐)、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八萬噸筒倉(原亞洲最大糧倉)等,貫通黃浦江沿岸,其中西岸藝術中心、藝倉美術館、八萬噸筒倉都由柳亦春旗下的大舍建築操刀。
上海西岸文化長廊 成中國旅遊打卡熱點
柳亦春認為:「新,包含舊,讓舊成為新的一部分,共同形成一個新的整體。既關照了場地的歷史,自身的潛力,又包含了外部新的條件,新的時間性,以及對未來可能性的設想。」
以前黃浦江邊這一帶被碼頭和工廠等佔據,人們根本走不進來。十年過後,借着世博,昔日的東亞航空樞紐和工業地段改頭換面,成為老百姓自由出入的公共藝術創意空間、最具人氣的打卡熱點。
舊城新貌,承先啟後,為上海注入不一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