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1/09/2022
編輯︰聞華
畫畫一定要用筆和顏料?手藝人們用小麥的秸稈都能做成一幅畫,甚至在古代曾經被當做貢品,這就是國家級非遺「麥稈剪貼」。
這項非遺技藝比較小眾,傳承並不容易,有傳人將麥稈剪貼與其他傳統技藝結合,創造出新的藝術風格,令更多人了解這門古老的藝術。
20道工序 麥稈剪貼工藝複雜
小麥的秸稈曾是民間常用的燃料和肥料,隨處可見,用途眾多,在匠人手中更變成精美藝術品,這就是「麥稈剪貼」技藝。
麥稈剪貼始於隋唐時期,盛行於明清,原材料看起來很普通,工藝卻非常複雜。
一枝枝麥稈,經過蒸、煮、浸(令麥稈變軟)、燻、漂、破、刮(刮去內部絨毛)、碾(平)、剪、染、燙等20多道工序,變成不同形狀、不同顏色、薄如蟬翼的麥稈片,再以拼、貼等方式製作成圖畫,或是立體造型。
拼貼出的人物、花鳥、駿馬等形象生動立體,栩栩如生,保留了麥稈原本的光澤和紋理,很有質感。
融合蘇繡 麥稈剪貼傳人積極創新
歷史上,麥稈剪貼畫曾被當做給皇家的貢品。隨着時代變遷,加上製作複雜,這門技藝也面臨傳承困境。
2008年,浙江、湖北、河南、黑龍江等地的麥稈剪貼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等地也將麥稈剪貼技藝列為省市級非遺。
為了保留古老藝術,傳承人都積極創新。上海市級非遺傳承人姚懿佳開創「秸(音佳)繡」一派,將麥稈剪貼與傳統蘇繡技藝結合在一起,作品色彩豐富,媲美手繪畫作。
麥稈剪貼,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代表之一,生活中的樸素材料,經過巧手匠心,變成精美的工藝品,體現出民間的智慧,寄託了民間對於吉祥和豐收的美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