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1/09/2022
中秋節將至,各式月餅已陸續出爐,款式多樣味道又各有不同!傳統月餅必有蓮蓉、蛋黄,但惠州市博羅縣有超過百年歷史的月光餅,卻從來沒有這兩種材料。
月光餅材料簡單,外表也不太像「月餅」,然而卻是博羅縣村民每年中秋節必吃的應節美食,現已成為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究竟月光餅有什麼特別之處?
惠州中秋節 長輩必送月光餅給孫兒
位於惠州市博羅縣的泰美、公莊和觀音閣鎮,村民在中秋節都會拜月光,吃自家製的餅食,因為糕餅又大又圓似月亮,所以取名作「月光餅」。
惠州有一個傳統習俗,每年一到中秋節,外婆要為每一個外孫送一個月光餅,希望孫兒吃了身體健康、聰明伶俐。
不過,當年不是人人都買得起有蓮蓉和蛋黄作饀料的月餅,因此,有村民就以砂糖與糯米粉糅搓一起,加一點點香料、果仁、芝麻,倒入象徵月亮那麼大的圓形模具,替代月餅送給孫兒。由於月餅像月亮那麼大,就叫作月光餅。這款特色美食流傳至今,成為了具有客家特色的廣式月餅之一。
也有說從前嶺南山區、煙瘴萬里、麥黍不生,製作月餅所需的材料不容易獲得。客家人因地制宜,用糯米粉替代麵粉,仿照五仁月餅的作方法,沒有搓月餅皮,只把糯米粉、糖、食油混合在一起,生活條件較好的人家可以摻入芝麻、瓜子等果仁,然後壓成圓形,或烙烤成熟即成月光餅。
月光餅源於清朝 形似月亮而得名
月光餅在當地不同的鄉鎮有不同的款式。在博羅縣觀音閣鎮,有一家德源樓餅家出品的月光餅已有百多年歷史。它的前身是於清光緒年間觀音閣鎮上的玉興樓茶樓,有悠久的製餅歷史,以五仁餡料的月光餅最有名。
觀音閣月光餅由糯米粉麥芽糖製成 毋須烘烤 手藝列惠州市非遺
五仁饀料要經過挑選、清洗、烘干、烤熟等工序,砂糖也要經過特別的熬製,用的是麥芽糖、白糖漿,和上兩種糯米粉,最後將材料倒入傳統木製模具,用人手壓製而成。
有別於傳統月餅,月光餅不需要經過烘烤,壓製成模後就可以進行包裝了。
觀音閣德源樓的月光餅比一般的月光餅特別大,有三斤重,皮薄饀多,吃起來特別有口感。直到今天,德源樓的月光餅還是用紅紙包裹,極具客家特色,是博羅鎮村民中秋必吃的傳統美食。德源樓的月光餅歷經百年歷史,其製作技藝於2018年入選惠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公莊鎮月光餅 由十種果仁饀料製作
公莊鎮的月光餅,則由十種果仁製作而成。
公莊鎮的永信號餅家,製作月光餅已超過70年歷史。豐富的果仁令月光餅添上健康的色彩,材料包括有紅瓜子仁、葵瓜子仁黑芝麻、杏仁、核桃等五殼雜糧,加入花生油、糖漿、糯米粉、椰子絲等。糯米炒熟後磨成粉,與糖混糅搓,再混合炒熟的果仁而成,就成為月光餅了。
台灣南洋月光餅 形似老婆餅兼色彩豐富
歷史變遷,客家廣式月光餅也流傳到台灣及馬來西亞等地,款式也琳琅滿目,饀料有水果饀、流心饀、肉鬆饀,形狀除了「月亮」的大圓型,也有像老婆餅一樣的小個子型,都看到歷史及環璄對月光餅的影響。
不過,以果仁饀料製成的月光餅,依舊是惠州人每年中秋的指定美食,這個傳統也維繫着當地村民百多年來的歷史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