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顆

  盛夏荔枝當造,吃幾顆鮮甜多汁的荔枝,絕對是人生一大樂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提到荔枝,不少人會想起蘇軾的這首詩。蘇軾不僅是宋代著名文學家,還是個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蘇軾仕途坎坷,於宋哲宗紹聖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貶至嶺南。自他在惠州第一次嚐到荔枝後便十分喜愛,後來更多次在詩文中提及,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惠州一絕》中《食荔枝》一則。

  詩中首句「羅浮山下四時春」中的羅浮山位於廣東東江北面,是著名風景區。第二句筆鋒一轉,「盧橘楊梅次第新」,就說到了枇杷和楊梅。到了三四句,蘇東坡用誇張的手法表達了對荔枝的喜愛。

  要知道其時嶺南一帶為蠻荒之地,遷客逐臣到此大多會哀怨嗟歎,但蘇軾卻指如果能日吃三百顆荔枝,便願意成為嶺南人,可見他對荔枝的著迷。後來此句更成為了千古名句,為嶺南的荔枝代言了近千年。

  可惜的是,蘇軾只在惠州呆了不到三年就因讒言再次被貶,以60歲的高齡離開了嶺南,遠赴海南儋州。

三人行 必有我師

  這話指我們必須向身邊優秀的人學習,這是一種做人應有的態度。

  此語出自孔子《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個「師」不限指老師,而是指任何值得我們學習的人。他/她當然可以是老師,亦可以是朋友或長輩,學習他們身上一些優點,將之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特點。而如果看到對方的缺點,就要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三人同行」...

猜一字:一隻狗張開嘴

  中文造字規律中有「形聲」字,顧名思義是以形像和聲音塑造成字,想像力豐富的話學中文字應該覺得趣味無窮。猜字謎語也有不少與形聲字有關的。

  謎面:一隻狗張開嘴。

  一隻狗若是把嘴張得大大的話,會是怎樣的情境?有說「狗嘴吐不出象牙」,若非與牙齒有關?

  錯了。

  一隻狗張開嘴,可以想像為「犬」和「口」,張大嘴,有兩把口,就成了「哭」字了。

  延伸閱讀:天雨粟 鬼夜哭  

澳門土生葡人為甚麼又叫「鹹蝦燦」?

  當我們聽到別人說某人是「燦」,即使不明白具體所指也必會聯想到與「過時」、「老土」有關,總之就是低人一等的意思。那麼,你又聽過「鹹蝦燦」嗎? 

  老一輩的人必定聽過「鹹蝦燦」,那就是從前澳門人對土生葡人的謔稱。那又與鹹蝦有甚麼關係?

  從前,澳門沿海盛產「鹹蝦膏」,在澳門成長的葡萄牙人特別喜歡吃,會把中式的鹹蝦膏當芝士塗於西式班戟或多士。因為西式班戟與中式煎薄鐺(也寫作薄罉)相似,當地人見這種不中不西的吃法,嘲笑為「鹹蝦撑」。

  「鹹蝦撑...

「空穴來風」源自一段君臣對話?

  形容「事出必有因」,會用「並非『空穴來風』」來形容,究竟空穴如何有風?這個看似是科學題,實際是來自宋玉與楚頃襄的一段對話。

  宋玉是戰國楚國的辭賦家,有一次他倆陪侍楚頃襄王遊蘭台時,正好有一陣風吹來,楚頃襄王就敞開衣襟,迎着涼風,讚嘆說:「這陣風真使人爽快極了!是我和百姓所共享的吧?」

  宋玉聽了不以為然,因為楚頃襄王一向驕奢無道、耽於逸樂,便想藉此諷刺一下。

  宋玉:「這是大王獨有的風啊,百姓哪能共享呢?」

  楚頃襄...

相關標籤

閻王易見 小鬼難纏

  「閻王易見,小鬼難纏。」是說,有時候地位更高者或許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歡刁難別人。

  這句話出自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閻王好見,小鬼難當,旁邊若有人幫襯,敲敲邊鼓,用一個錢,可得兩錢之益。」

  這個說法套用在現實中,「閻王」就是用來指代大人物或負責人,「小鬼」則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時直接與大人物對話,或許更好溝通,辦事效率也高;反倒是無名小卒更喜歡刁難人,往...

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古代農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為甚麼呢?

  傳統上,清明節的天氣,預示一年的農耕,是人們十分重視的重要節氣。

  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諺語,就是「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意思是清明這天如果放晴的話,就預示整年作物豐收、牲畜興旺;相反,清明節下雨的話,各種果樹和作物,產量品質便受到很大的傷害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

  形容不幸事接連發生,廣東俗語有:「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個形容詞原來有一個典故的。

  這句話見於馮夢龍《醒世恆言》:「這等苦楚,分明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意思是屋頂已經破掉,偏偏遇上連日下雨,夜晚還下個不停;此外,船隻已經較預定的航行時間晚了,偏偏又遇上逆風,令航行變得更慢。真是禍不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