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貧油論」到開發大慶油田

撰文︰華思齊

  1914年,美孚石油公司打算到中國投資鑽井,並派員前往西部作地質勘查,怎料開採幾年亦無所穫,1917年決定放棄,於是國際上就有了「中國貧油論」的說法。那時新中國尚未成立,距離改革開放,還有很遠。

新中國成立初期 石油工業基礎薄弱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對石油需求殷切,在街上經常看到因為汽油不足而裝載煤氣、木炭運行的巴士,甚至連空軍戰機亦因燃料緊張不能正常起飛,然而國內石油工業基礎薄弱,遠遠滿足不到當時的經濟建設需要,要用油,就得耗用外匯從外國進口。

為開發大慶油田,國務院組職了一支由退伍運人、轉業軍官和幹部工人組成的4萬人專隊到大慶。 (網上圖片)

新疆黑龍江發現油田 但改寫中國能源格局

  因此當1950年代,新疆油田及黑龍江大慶等地發現油田,不但改寫我國能源格局,令中國擺脫靠洋油過活的時代,更推翻「中國貧油論」的說法。

  延伸閱讀當年今日|中國決定開發大慶油田

「大慶」本名「大同」,發現油田時正值國慶10周年,於是易名「大慶」,作為禮物送給國家。 圖為1971年工人在大慶鑽井的情況。(圖片來源:Getty)

  當年物資匱乏,開採大慶這樣世界級的特大型陸上砂岩油田,任務艱巨。要知油田位於東北荒涼處,天氣嚴寒,草原上覆蓋了厚厚的凍土層,即使火車運來鑽油設備,礙於卡車吊臂不足,裝備都得靠肩扛、滾槓等原始辦法,拖行至幾公里外的井場;另外開鑽油井所用的水,也是從冰原一塊塊的鑿下來,用臉盆等簡陋工具運到前綫。

  延伸閱讀惠及1.6億人|改造電網點亮扶貧路

大慶油田是中國最大油田,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砂岩油田,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等52個油氣田組成,含油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建成大慶煉油廠 扭轉依賴石油進口困局

  1960年正值中國困難時期,人們吃不飽,穿不暖,在大慶更連一間像樣的屋也沒有,鑽油隊在零下40度的天氣下,只能屈居帳篷、牛棚,飢寒交迫,一些前綫油工坦言,當年一度想過逃跑。然而他們最終咬緊牙關,花了3年多時間,探明含油面積達800平方公里的油田,建成大慶第一期大型煉油廠,扭轉依賴石油進口的困局,實現自給自足,改寫中國石油工業面貌。

  油田開採成功,讓大慶成為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毛澤東更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鼓勵幹部仿傚,推動工業發展。儘管之後發生文化大革命,但大慶油田的開發案例,在往後多場石油會戰,以至之後改革開放,亦起了關鍵作用。

  延伸閱讀2030年「隔空傳電」供應地球 中國把太陽能電站建上太空

1978年改革開放後的大慶油田,開發面積大幅增加。(圖片來源:Getty)

改革開放後 中國超越美國成最大能源消費國

  過去60年,大慶油田累計生產23.7億噸原油,為改革開放提供源源不絕的能源,創造有利條件發展經濟和基建,維護國家戰略安全。

  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進步,生活水平提升,今天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能源生產也不再局限於化石燃料,清新能源的比例日益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全國能源生產結構中,近70%貢獻自煤,其次是原油和天然氣,分別佔約7%及6%,餘下近18%則來自水力、核電和風力等清新資源,由半世紀前的貧油國蛻變為多元產能國。

  延伸閱讀中國公布未來40年減碳時間表 2060年實現碳中和

北青傳媒香港上市 證媒體變革

北京798藝術區 改革開放前由蘇聯援建?

改革開放|第一家外資企業 可口可樂進軍中國

改革開放街頭廣告變化 喚起對美好生活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