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1/05/2022
「大兄哥啦,哥在山外捕椅往山裏賣啦⋯⋯」這是住在水上的蜑家人唱的鹹水歌。蜑家話的發音,部分跟廣東話頗接近,「魚」會讀成「椅」,「死」會讀成「蟬」,「玩」讀成「反」等等。香港的英文名稱「Hong Kong」,有傳正正就是蜑家話發音的音譯。
這些鹹水歌其實並非「唱」出來,而是「歎」出來的。他們歎出來的時候飽含慘情,原因是船上的居住環境惡劣,捕魚收入不穩定。蜑家女性的地位更為低微,很多是盲婚啞嫁,而成為水上人,因此透過歎鹹水歌來抒發情緒。因此,鹹水歌又叫嘆歌。
水上蜑家人自宋朝以來已有記載,但多年來官府都不重視水上人,沒有為他們入冊,都不給予戶籍,水上人亦沒有家鄉這個概念,甚至死了也不一定可以在岸上埋葬,只可葬在沙灘旁。
60年代,香港有了廉租屋計劃,但水上人都不願意上岸,因一上岸,船隻就會被吊銷牌照,難以維生。後來,經歷多次火燒連環船,很多水上人無家可歸,另一方面捕魚業、造船業亦有所轉型,市區的蜑家人由1970年代開始逐漸遷移往岸上居住和找工作,水上生活的蜑家人也就愈來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