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無事者夜不夢

  「晝無事者夜不夢」或許你不熟悉,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你一定聽過。

  你有沒有試過在日間親眼目睹車禍,晚上做夢出現類似的景象?這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意思,白天的所思所想,晚間做夢時便會見到,但有趣的是,很多時日間沒有想過的事情,在夢境也會出現。

  此語源自《慎子.逸文》:「晝無事者夜不夢」。後來被演譯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清.李漁《十二樓.七.拂雲樓》:「做女兒的人,有多少膽量?」

  少不得要怕神怕鬼起來,又有俗語二句道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專家認為導致做夢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物理因素,如睡覺時被過重的被子壓着,可能會發惡夢;也可以是生理因素導致發夢,如有尿意想如廁,夢境也可能出現這現象;亦有心理因素使然,如快要考試了,夢境出現試場景象,或自己對著試卷一片茫然之類。也有些狀況是日間看過某些狀況,晚上做夢再出現。不過,做夢所見的景象,不一定跟日間所見相同。

  哲學家佛洛依德曾說,任何的夢,都是反映潛意識的。潛意識跟顯意識是相對的,一般是較深層次的,當然不一定是所見或所思所想。這些潛意識的想法,會通過某種轉變,在夢境中反映出來。

授人以漁 不如授人以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一句聽得多了,原來還有一句:「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指的是不要直接給予物質,而是教以方法或某種信念,讓對方自己去爭取。

   「授人以魚」,即給人一條魚,當然能夠充飢,但這是短暫的,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漁捕的方法,所以就有了「不如授人以漁」,意思就是讓人自己學會捕魚,維持生計。

   另一句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話亦都耳熟能詳:「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出自《淮南子·説林訓》。意思是説,與其站在...

一生之計在於勤 一年之計在於春 一日之計在於寅

  立春剛至,象徵着漫長的冬季已過去,生氣盎然的春季已臨大地,要好好計劃未來一年的事情,在春天進行是最理想的,要計劃好一天的事情,清晨時分進行也是最佳的。

  我們習慣聽這句「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自南朝.梁·蕭繹《纂要》。

  而有另一句意思十分相近的,出自明.無名氏《白兔記 牧牛》:「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一日之計在於寅(即是凌晨3至5時)。春若不耕,秋無所望;寅若不起,日無所辦;少若不勤,老無所歸。」

  中國以農立國,對農耕十...

有諸內而形於外

  原意是身體內裏的問題,會在身體外表顯現出來,正如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也會在這個人的言行體現出來。

  這句說話源自《黃帝內經》:「有諸形於內,必形於外。」

  中醫診斷的方式是望、聞、問、切,中醫透過「望」病人外部狀況,如臉上氣色、舌頭狀態等,已能掌握病人狀況一二,再透過「聞、問」了解病人生活習慣及問題,最後才是把脈(切)。因此,人的身體內有了毛病,一定會在身體表面顯現出來。

  進一步而言,一個人...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正月十五元宵佳節,戀人們都會相約見面,賞賞月、看看燈、猜猜謎,過一個浪漫的晚上,但對於一些未能長相廝守的戀人,則可能會有「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慨嘆。

  這經典名句,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長恨歌》描寫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相戀的故事,安史之亂的發生,最終迫令唐玄宗將心愛的楊貴妃賜死。

  詩人為他們慨嘆道:如果我們死後在天上的話,就讓我們化做比翼鳥,不離不棄。如果我們在地下的話,那麼就讓我們化做連理枝,永不分離。

  比翼鳥只有一目一翼,雌雄...

相關標籤

冬至不端餃子碗 凍掉耳朵沒人管

  冬至是中國古代曆法二十四氣節中的重要日子,習俗之一是家家戶戶都在這天趕回家「做冬」,北方人更有吃餃子的習慣,於是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諺語,原來背後有一個觸動人心的故事。

  相傳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與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有關。張仲景是一個醫術高明的人,某年在辭官返鄉時,正逢嚴寒的冬季,見到許多百姓沒有足夠的衣服及食物,有些人的耳朵甚至被凍壞了。

  於是,張仲景叫徒弟們用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剁碎放在鍋子裏煮,然後將這些餡料用麵皮包着,分給受寒冷天氣侵襲的百姓,治癒了很多...

情人眼裏出西施

  愛情使人盲目,每當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看到一對看似並不匹配的情侶仍能擦出愛的火花,很多時會想到「情人眼裏出西施」這句話語。那麼到底歷史上是哪位人物最先有這樣的體會?

  「情人眼裏出西施」原話出自宋代詩話《苕溪漁隱叢話後集》的兩句:「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裏有西施」。本意是指在情人的眼中,對方都如同西施一樣美麗。

  不過,這句話卻是出自一個與愛情完全無關的故事。

  相傳在春秋時期,當時一名居住在越國都城外的樵夫秦仁,機緣巧合地在路上遇到三名正在逃亡的女子。

  三...

家家搗米做湯圓 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日,北方人吃餃子,而南方人則愛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明朝時便有諺語:「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這個典故來自一個悲天憫人的故事。

  民間傳說,閩南有一個貧困家庭,育有一名女兒。臨近冬至,妻子卻病逝了,為籌斂葬費,父親被迫賣女葬妻,女兒知道後當場昏厥,父親慌忙買一碗熱湯、加幾個糯米圓餵給她吃,女兒終於醒過來了。後來女兒被賣到富人家當奴婢,女兒冬至掛念父親,便在家中大門掛兩個糯米圓,希望父親看見,來和她見面。父女倆最終有沒有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