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馬當活馬醫

  「死馬當活馬醫」比喻明知事情已經無可挽救,仍然抱着一絲希望去做;也泛指作最後的嘗試,已經做好最壞打算,姑且放手一試,就算是出現最壞結果,也早有心理準備了。

  這一句與「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事件有關係。

  語出宋·集成《宏智禪師廣錄》卷一:「若恁麼會去,許爾有安樂分,其或未然不免作死馬醫去也。」

  秦末年間,陳勝吳廣揭竿起義便是一例。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徵調淮河流域的居民去戍守漁陽邊境,他們共有九百人,這些人在途中屯駐在大澤鄉。陳勝、吳廣兩人都在這次徵配的行列中,並當了屯隊的隊長。剛巧,當時遇上大雨,道路中斷無法前行,他們估計就算能趕及,也已過了規定的期限。過了期限,按照秦的法律規定,是該被斬首的。

  秦朝苛政不絕,二世殘暴不仁,天下民心渙散。陳勝、吳廣於是對戍卒們說:「如今,下大雨延誤行程,大家都要被判死刑。就算逃走,被捉到也是死;如果大家跟隨我倆起義,若失敗了也是死,既然同樣是死,那死於國家大事不是更好嗎?」於是,他們便以「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在大澤鄉起義,不過最終不敵秦軍而潰敗,但卻揭開了反秦的序幕。

 

天有不測之風雲 人有旦夕之禍福

  天氣可以不似預期,人也隨時有意外發生。這話比喻世事吉凶難以預料。

  這出自三國時期一個典故。東漢末年,東漢丞相曹操屯兵赤壁欲進攻東吳,東吳孫權手下的周瑜與劉備手下的諸葛亮兩大軍師合力抵禦曹操。周瑜和孔明商量用火攻,可是當時季節已過,沒有東南風。周瑜氣得生病,孔明去看他,周瑜説:「人有旦夕禍福,豈能自保?」生病只是小問題,人是必須經歷的。諸葛亮説:「天有不測風雲,...

寧可不識字 不可不識人

  這句話,不是認識人咁簡單,「識」這個字原來可以這樣理解。

  廣東有句俗語:「識人好過識字」,意思指透過人事關係去達到某一目標,例如通過人事關係達至升職等等。當聽聞有孩子透過人事關係取得學位時,有家長便會慨歎道:「識人好過識字」。

  不過,這裏「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跟以上說法不盡相同。

  「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是出自清朝高官曾國藩的名言。這裏的「...

平生不作虧心事 夜半敲門也不驚

  平生指有生以來;虧心事指違背良心的事。如果從來沒有做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時分有人來敲門,也不會感到吃驚。比喻做人處事光明磊落,就不用擔驚受怕、惶恐終日。

  此語出自魯迅《天花的薔薇》: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乙校不自心虛,怎能給恐嚇呢?

  用這話來形容明朝諫官海瑞的作為,實在非常貼切。海瑞父親在他年幼時就去世了,他與母親二人相依為命,家裏生活十分貧苦。二十多歲他中了舉人,後來被調到浙江做知縣。

  海瑞正直不阿,並沒有跟當時的貪官同流合污,又...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種處世態度,強調的是不偏不倚,客觀、公正、持平的處世哲學。學者認為,這是在堯、舜、禹時期已建立的處世之道,並在孔子及其弟子之間發揚光大。

   《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南宋理學家程頤曾解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另一位理學家朱熹則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中庸」就是適度,不偏不倚之意。孔子也提及「過猶不及」之說。孔子弟子子貢曾經問孔子說:子張與子夏這兩個弟子那個更賢能些...

相關標籤

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古代農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為甚麼呢?

  傳統上,清明節的天氣,預示一年的農耕,是人們十分重視的重要節氣。

  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諺語,就是「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意思是清明這天如果放晴的話,就預示整年作物豐收、牲畜興旺;相反,清明節下雨的話,各種果樹和作物,產量品質便受到很大的傷害了。

 

閻王易見 小鬼難纏

  「閻王易見,小鬼難纏。」是說,有時候地位更高者或許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歡刁難別人。

  這句話出自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閻王好見,小鬼難當,旁邊若有人幫襯,敲敲邊鼓,用一個錢,可得兩錢之益。」

  這個說法套用在現實中,「閻王」就是用來指代大人物或負責人,「小鬼」則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時直接與大人物對話,或許更好溝通,辦事效率也高;反倒是無名小卒更喜歡刁難人,往...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自古以來,中國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所以也有人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是一個農諺,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成活率高,生長快。

  這句農諺沒有文獻出處,但《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即是此時種植樹木成活率高,適宜植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