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語源自《周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意思是指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性格和志向相近的人也會聚在一起,硬要把不相干的人拉進群裏,結果只會悄悄地逃走。

   典故是這樣的:春秋戰國時,齊宣王招告天下賢士來幫助他治理齊國。有一個叫淳於髡的賢士在一天內,推薦了七個有才能的人給齊宣王。

   齊宣王跟每個有才能的人對話後,果然發覺個個本領高強。齊宣王就問淳於髡:「我聽說人才是很難得到的,在千里之內,如果能找著一個賢士已非常不容易,你卻在一天之內,推薦了七個賢士,照此下去,賢士不是多得連齊國都容納不下了嗎?」

   淳於髡回答說:「鳥是同一類的聚居在一起;獸也是同一類的走在一條道上。這是因為天下的生物都是同一類的聚在一起,我可以算是一個賢士吧,所以陛下叫我推薦賢士,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我還準備給您再推薦一批賢士,不會只有這七個呢!」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反映了志趣相投的人總會走在一起,想超越這一群人,攀上另一個階層並不容易,又或是被人拉進另一個低下階層,只會顯得格格不入。

 

兄弟同心 其利斷金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比喻只要兄弟一條心,便能發揮很大的力量。這裏的兄弟不一定是親生兄弟,可以是要好的朋友或夥伴,因此泛指團結就是力量。

  此語出自《周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兩個人有着共同目標,同心而行,向着相同方向進發,其利益/好處之多,甚至可以將堅硬無比的黃金折斷;同樣地,同心出發的說話,就好像「嗅」到蘭花一樣,芳香撲鼻,清新宜人。「臭」與「嗅」二字相通。

  在《三國演義》裏,在桃園結義的...

衣食足然後知榮辱

  我們經常會聽到別人說「民以食為天」。「食」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要,衣食充足才能顧及榮譽和恥辱。

  語出《管子.牧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指倉庫,糧倉儲備充足,百姓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

  管子即管仲,他是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丞相。他明白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富民就是協助百姓取得生活基本所需,能夠豐衣足食,才能進一步談論禮義廉恥。管仲也的而且...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明天之後還有明天,「明天」是那麼的「多」啊!事情永遠留待「明日」去處理,只會虛度光陰,蹉跎歲月,結果一事無成。

  這二句話出自明代狀元錢福《明日歌》,全歌有十句,首四句為重心所在:「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首句的「復」即又,明日之後又有明日;第二句「何其」即那麼,明日那麼多,今天之後的「明天」真的可以很多很多。第三句「生」指一生,「待」指等待,我一生都在等待明日;最後一句的「蹉...

寧為玉碎 不作瓦全

  玉是王器,瓦是瓦片,兩者價值南轅北轍。這話意思是寧可作玉器被打碎,也不願做陶器被完整保存,比喻寧願保持高尚的氣節死去,而不願屈辱地活着。

  語出《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南北朝時期,丞相高洋毒死了東魏皇帝元善見和他的三個兒子,奪取了皇位,建立北齊。他想斬草除根,把姓元的通通殺掉。

  當時有個叫元景安的人,他本是魏國昭成王的五世孫,祖先都是朝廷大官。元景安為保全性命,就向高洋請求將自己的姓氏改姓高,以博得...

相關標籤

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古代農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為甚麼呢?

  傳統上,清明節的天氣,預示一年的農耕,是人們十分重視的重要節氣。

  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諺語,就是「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意思是清明這天如果放晴的話,就預示整年作物豐收、牲畜興旺;相反,清明節下雨的話,各種果樹和作物,產量品質便受到很大的傷害了。

 

閻王易見 小鬼難纏

  「閻王易見,小鬼難纏。」是說,有時候地位更高者或許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歡刁難別人。

  這句話出自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閻王好見,小鬼難當,旁邊若有人幫襯,敲敲邊鼓,用一個錢,可得兩錢之益。」

  這個說法套用在現實中,「閻王」就是用來指代大人物或負責人,「小鬼」則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時直接與大人物對話,或許更好溝通,辦事效率也高;反倒是無名小卒更喜歡刁難人,往...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自古以來,中國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所以也有人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是一個農諺,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成活率高,生長快。

  這句農諺沒有文獻出處,但《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即是此時種植樹木成活率高,適宜植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