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9/11/2021
2021年獲頒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王大中被傳媒稱為「核能大神」,他為核能發展和核能安全奮鬥一生,更讓中國核能技術從跟跑到領跑世界。另外,王大中還是教育家,他擔任清華大學校長9年,把清華打造成世界一流學府。
艱苦研製反應堆 王大中創「23歲半傳奇」
王大中1935年出生於河北昌黎,自幼在天津求學,1953年從南開中學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系。
1956年,中國因應國際環境和自身需要,決定發展核能事業,作為最高學府之的清華大學也成立了工程物理系,展開相關研究和培養人才。為了加快進程,校方從其他科系選拔了一批優秀學生轉入該系,王大中是其中的一員。
進入全新領域,王大中很快就在彭桓武、朱光亞等大師的課堂上體會到核能的玄妙。後來他看到一部介紹世界第一座試驗核電站的教科片,深深被原子核裂變釋放巨大能量所震憾,由此決選擇反應堆工程作為專業。
1958年,王大中畢業後留校做研究,他接到第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參與中國第一座自主研發核反應堆的工程。
延伸閱讀:國家最高科技獎 |70年航空報國路 殲-8戰機之父顧誦芬
當時世界核能發展才剛剛起步,各國對反應堆研究極度保密,包括王大中在內這支平均年齡23歲半的團隊,甚至連反應堆都沒見過,一切都從零開始。但憑着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大家用粗糙的紙板做起模型,用幾十部手搖計算機計算數值,終於用了6年時間把試驗反應堆研製出來。
後來有傳媒形容這工程「開創了我國原子能事業的春天」,大家也把這支年輕團隊稱為「23歲半傳奇」,而全程參與其中的王大中,也在工程中逐漸成長為有實踐經驗、有戰略思維的中核能研究領頭人。
1980年,王大中獲獎學金到西德進修,取得博士學位後馬上回到剛改革開放、百業待興的中國,繼續對反應堆的研究。
王大中:核能技術發展必須強調安全
這個時期,美國三里島和蘇聯切爾諾貝爾核電廠接連發生事故,令大眾對核能產生懷疑,世界核能發展也陷入低谷,但王大中卻堅持核能的重要性,以及對中國未來發展極戰略意義;他也敏銳地意識到,安全是核能發展的生命線,未來核能技術發展必須強調安全。於是,他把目光瞄準安全性更強、發電效率更高的「高溫氣冷堆」技術。
高溫氣冷堆是國際核能技術前沿,當時德、美、日等國研究遙遙領先,中國在該領域基礎薄,缺少人才和經驗,勉強也只能「跟跑」。但王大中無懼巨大的實力差距,決定走自主創新的研發之路。
他說:「科研目標要『跳起來摘果子』,設法使自己跳得高一些,但也要夠得着,把勇於創新與務實求真做到完美結合。」
此後王大中帶領團隊開始漫長的攻關,到了2000年,一座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建成,標誌着中國已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以後王大中又推進世界首座工業規模的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建設,並帶領團隊解決核電「球型燃料」批量製備世界性難題。
2021年9月,全球首座模塊式球床高溫氣冷堆在山東石島灣核電站運行,它將成為中國核電「走出去」戰略的一張名片。
延伸閱讀: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大中:實現反應堆固有安全的帶頭人
王大中任校長 帶領清華成世界一流大學
當然,王大中研發的技術因為太過專業,一般人是很難理解。不過,大家可以從外國專家的評價,想像它有多「厲害」,例如美國核學會前主席卡達克教授就曾說:「中國毫無疑問是全球高溫氣冷堆的領跑者,而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將繼續引領世界。」
美國一本雜誌則稱,王大中的高溫氣冷堆是「不會熔毀的反應堆」,即使在福島那樣的災害條件下,反應堆也是安全的,不會發生災難性後果。
另外,王大中除是科學家,還是教育家。他在1994至2003年間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提出「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思路,為清華大學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打下重要基礎。
2021年11月,為核能付出一生、被形容為「核能大神」的王大中,與「殲-8之父」顧誦芬一同獲頒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對這份榮譽,王大中謙虛地說:「它屬於集體,屬於所有知難而進、眾志成城的清華大學核能團隊,也屬於所有愛國奉獻、努力拼搏的科技工作者。」
王大中還表示:「科技創新就是我們最主要的愛國方式。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堅定信心,勇敢向前,我們的國家就會有無限光明的未來。」
延伸閱讀:70年航空報國路 殲-8戰機之父顧誦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