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矢之訓

  「一支竹仔會易折彎,幾枝竹一扎斷節難,孤掌莫持依,團結方可幹大事。」這是一首兒歌開首幾句,說的就是團結是力量,原來這首歌的典故來自成語「三矢之訓」。

  日本戰國時期,毛利元就有三名兒子。他本打算把繼承權讓給大兒子,但大兒子反對父親隱居。大兒子的能力,亦不如文武全才的兩個弟弟。毛利元就擔心自己死後兄弟三人不團結,就想出了用「三矢之訓」來教導他們。

  毛利元就先交給三兄弟每人一支箭,各人都輕易把箭折斷了,之後他把三支箭合在一起,要他們折斷,但沒有人成功。毛利元就便跟三個兒子說出團結是力量的重要性,讓三個兒子以後要齊心協力。此後,毛利元就的三個兒子都和和氣氣,一同分工協作,守護着他們家的一方領土。

  毛利元就的後人為了紀念這個故事,更在居住的茨城建立了「三矢之訓」的雕像。

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指着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路途中病死,宦官趙高不願讓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繼位,而想立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當皇帝。於是他偽造詔書,賜死扶蘇,立胡亥為太子,史稱秦二世。

   之後,趙高又設計害死丞相李斯,自己當了丞相,但趙高仍不滿足,打算篡位自己當皇帝,但他又擔心文武百官不服,於是想出一個花招,做了一場...

愚者千慮 必有一得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前面還有一句,全句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聰明人在千次思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千次思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楚漢相爭時期,劉邦派韓信向東進攻趙國。趙王準備迎戰,參謀李左車獻計道:「井陘這地方,不能容兩車並行,也容不下列隊的騎兵。漢軍的後勤部隊一定跟在後面。如果讓我帶兵抄小路截斷他們的糧餉,不出十天,他們必然敗走。」可是趙王並沒有聽取李左車之計策。

   韓信軍隊最終擊潰趙國,...

有眼不識泰山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是中國五嶽之首。有眼睛而不懂泰山,比喻見識狹小,目光短淺,堂堂名山在眼前也不知曉。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另在第十一回:「林沖聽了,便拜道:有眼不識泰山,願求大名。」

  「有眼不識泰山」此話還有一段小故事。木匠的祖師爺魯班,手藝巧奪天工。傳説他曾用木頭做成飛鳥,在天上飛三天三夜都不下來。可就是這樣一位高人,也有走漏眼的時候。...

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是經常被引用的成語,指的是空談理論,沒有實踐的空言,在實際操作時根本並不奏效。

  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代,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他自小喜愛鑽研兵書,與父親討論軍事理論時,甚至能勝過父親,因此認為自己是軍事天才,十分了不起。但趙奢作為其父親又是大將軍,當然不認同,認為趙括將事情看得太簡單了。

  後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命令趙括帶兵迎戰。趙括因為過於輕敵,...

相關標籤

冬至 是冬天開始還是結束?

  冬至,很多人以為是冬天到來,實際卻是「冬天到此為止」的意思。

  冬至又叫「冬節」,是中國人重要的節日之一,一家大小會提早下班回家吃豐盛的晚飯,團團圓圓,甚至有「冬至大過年」,為甚麼呢?

  冬至是中國古代曆法中二十四節氣之一,通常是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少,日照最短、黑夜最長。過了這天,日照時間開始逐漸增長,古人認為...

仇人見面 分外眼紅;恩人相見 分外眼青

  足球新聞常會以一句「仇人見面,分外眼紅」來形容位處同一城市的兩支球隊的對賽。「仇人見面,分外眼紅」這句俗語,是指一對仇敵相遇時出現近乎失控的情緒狀態。

  所謂的「眼紅」就是二人都被對方激怒而呈現出來的激動樣子,因為人類情緒激動的時候,全身血液運行加快,有可能使眼睛的微絲血管膨脹,令眼白出現紅血絲,因而有「眼紅」情況。因此,有人便以這個生理反應來形容仇人相見的瞬間,意指當敵對的雙方彼此相逢時,格外怒不可遏。 

  這一句特別多用來形容同一地方的兩支球...

情人眼裏出西施

  愛情使人盲目,每當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看到一對看似並不匹配的情侶仍能擦出愛的火花,很多時會想到「情人眼裏出西施」這句話語。那麼到底歷史上是哪位人物最先有這樣的體會?

  「情人眼裏出西施」原話出自宋代詩話《苕溪漁隱叢話後集》的兩句:「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裏有西施」。本意是指在情人的眼中,對方都如同西施一樣美麗。

  不過,這句話卻是出自一個與愛情完全無關的故事。

  相傳在春秋時期,當時一名居住在越國都城外的樵夫秦仁,機緣巧合地在路上遇到三名正在逃亡的女子。

  三...